体质分化的标志性步骤发端于性分裂,一如生命存在的标志性步骤发端于性增殖一样。

 

【异性分化反过来又成为体质性状进一步分化的促进机制:“基因突变”(包括“对突变后果的自然选择”以及“中性选择”),是宇宙物演进程发展到生物阶段之后,仍然一脉沿袭前生物的即分子形态的固有运动惯势,以继续贯彻递弱代偿法则的特定方式。


在单细胞的孤雌繁殖状态下,突变的概率极低(参阅第一百二十八章),故原始生物之存态相对稳定。然而,一旦性别出现,则情况大为不同,因为异性繁殖(即父本和母本各为合子细胞贡献双螺旋DNA的一条单链)相当于在一代期间发生了50%基因组的突变,而且这些突变基因早已通过了自然选择的认可,亦即呈现为大规模的“中性选择式突变”,从而导致生物变异和变种的实现速率陡然加快(此乃造成寒武纪前后物种纷呈之“显生现象”的原因之一),也有力地促进了生物之体质性状分化得以多向度的展开。】

 

于是,体质分化推动着社会整合,沿如下路径逐步前衍:

 

——首先,性的分裂使同类物种在性别之间自然产生异性亲和,由此迈出建立中级社会结构的第一步

 

【“性分裂”亦即“性残化”的格局马上令生物衍存最基本的遗传属性面临崩解,这就要求生物个员必须在异己性别的体质层面上达成某种结构性配合,生物学上谓之“媾合”,而社会学上实属体外“整合”之开端。换言之,一切分化者(即残化者)均有某种发自内质的企求补缺的冲动,这种冲动就是构合物各组分之间的“亲和性”或“亲和力”的渊源


粒子之间、原子之间乃至分子之间的分化与亲和曾经造成理化存在的种种变数,如今,由于同类物种个体之间的体质分化所引发的生物亲和,亦将造成社会存在的种种变数。】

 

读者千万不可小看了这个“异性亲和”的社会构造力。起初,它可能仅仅表现为低等异性生物的一触式联媒;而后,随着种系发育和体质分化的演进,它会渐渐壮大成血缘亲和的密切群体——即“亲缘社会”;而亲缘社会正是动物中级社会的基本特征


实际上,人类文明化以前长达数百万年的原始氏族社会就是此种亲缘社会的直接承传,进一步讲,智质分化的“非亲缘社会”——即人类晚级社会——亦只能从这个亲缘社会中生长出来,并在晚级社会的早期进程中久久地保留着亲缘社会造型的遗迹

 

【L·H·摩尔根在仔细考察了人类原始社会之后曾说:亲缘关系构成“社会”,财产关系构成“国家”。此言虽凿凿有据,然前一句之定点过于偏后,因为亲缘社会早在人类问世以先就已存在了数亿年的时间;而后一句之定点又过于偏前,因为财产关系早在膜翅目蜂蚁社会中业已形成,若将其也命名为“国家”似显太急。至于周公和孔子所倡导的“孝悌合亲”或“以孝治天下”等伦理规则,其实不过是在不自觉地复述前人类的所有动物们不言自明的亲缘社会法则罢了。】

 

——其次,如果体质分化进而导致同类物种个体之间的求生行为性状亦趋向于异质化发展,则生物社会的结构造型会立刻呈现出相应的复杂致密形态,甚至会出现足以与某种半文明的人类社会相媲美的生动格局。

 

【也就是说,在性别分化的带动下,同类动物的物能代谢程序或经济行为性状亦有可能随之分化,以至于该群体中的任一成员几乎或完全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自身条件,这就要求它们必须紧密地组织起来,共同建立某种体外整合的生机系统由以创造出远较单纯的异性亲和关系复杂致密得多的社会结构,尽管这种社会状态仍然超不出“亲缘社会”的总体框范也罢。(详见后文对膜翅目社会构成的剖析)】

 

上述情形在中级社会中也许不占主流,却无疑是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最典型的社会学教具。

 

【概括言之,初级社会以生物之遗传增殖性状和物能代谢性状的相对自满为基础中级社会以生物之遗传增殖性状和物能代谢性状的自发分化为基础;它再次提示,生物的生存性状之分化——即自然物的衍存质态之残弱化——是宇宙存在从生物层次演进至社会层次的天定前提。】

 

——最后,当体质性状分化发展到业已造就出相当成熟的智质性状(即充分代偿的生物感应属性以及借此开创的类体质性状),且必须借助于智质性状分化以便推动其体质性状分化的自然进程得以继续之时,高度结构化的晚级社会势将应运而生

 

而那已经是中级社会以后的话题了。

 

至此,我们可以隐约看出,由原始单细胞生物启动的生物社会系统是一个一脉相承的自然序列;演至中级阶段时,整个社会架构完全建立在高于细胞分化层面的体质分化之基础上;当体质性状分化走到尽头时,智质性状分化会接续运行,从而完成晚级社会的终极代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