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感应属性”?——让我们就从这里切入主题。

 
简而言之,所谓“感应属性”,就是指原始物质从存在度最高的无条件自在态滑落到存在度递减的有条件依存态(既往亦笼统地视其为“自在”状态,而实际上此刻已是“自为”状态的起点)的代偿性物理存在方式。
 
【所谓“无条件自在态”(仅在相对的意义上成立),目前姑且可以假定系指宇宙物理学上的那个连时空属性或广延属性都不具备的“原初奇点”,由于尚无任何分化,故此形成逻辑抽象中最幽远的“在”(此处暗示,所谓“逻辑抽象”或“抽象”可能是某种最原始的规定对其后感应属性代偿的奠基);

所谓“有条件依存态”,目前姑且假定其起点可以从“夸克”或“顶夸克”之类的基本粒子结构分化计起,由于递弱而致分化,故此演成逻辑直观中较切近的“在者”(此处暗示,所谓“逻辑直观”或“直观”可能是某种较晚近的属性对此前感应代偿规定的遮蔽)。】
 
即是说,自然存在有一个从无条件状态向有条件状态弱化演进的过程,这个条件化的衍存过程也就是自然存在从无结构状态向结构化状态演进的同一过程。所谓“结构化进程”无非就是各个分化了的存在者对自存条件的确认过程,而所谓“确认过程”就是“感应属性”的发展过程
 
【此处暗示,一切“感应”或“感知”均以物质分化的属性范畴为对象,也就是说,所谓“属性”、“范畴”、“对象”等概念可能原本是同一个东西(详论参阅另章);所以,作为自然分化产物的精神属性,其认知能力无论如何都无法追溯到那个没有任何属性分化的“奇点存在”上去,这个奇点在物理学上就是无可言传的“前宇宙存态”,在哲学上就是无法深究的“始基存在”之深渊(即“无生有”的那个“无”的深渊)。】
 
总之,一切感应性存在者必是一种有条件的局限存在状态或有限存在形式,在宇宙存在的发生序列上,感应物性的出现正是其前体存在形态(或“奇点”存在)之存在度流失代偿的产物,这使后续的存在者相继进入某种更趋弱化或残化的存在态势之中。

所谓“残化”其实就是“弱化”的表达形式之一,即存在者的相对依存性或条件依赖性增加;而所谓“条件”其实就是某种形式的先在性派生(即“时间性存态”)或共在性扶持(即“空间性存态”);换言之,有限的存在者必然陷于依存状态日趋繁纷的相对存在格局之中。

在此形势下,任何有限存在者自需发展出对依存条件的某种感应能力依存属性,否则镶嵌在依存关系中的自存之局根本就无从实现。说到底,“感应”即是相对存在者的依存方式,此乃感应性得以发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