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代偿的无效性表达为残弱性的加剧,则代偿的有效性就表达为在更深广的范围去实现无谓的“补缺”。

 
而“补缺”的过程或“质态”的演变就是属性发生和丰化的同一过程,也就是存在实现为存在潜在实现为存在层位跃迁过程,亦即物类纷呈的进化机制。
 
【很明显,被代偿的原子物理性质规定着上位化学物质的基本属性,分子不过是原子得以寄身其中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或存在质态)罢了。不过,分子的构成虽然暂时补偿了原子的缺憾,却使自身处于递弱流程的下一轮变局之中。

尤其是其中最残化的一族,其难以自持的低下存在度竟使往后的代偿非得拿出不同寻常的招数不可,个中之原委,颇有值得加以深究的意趣。

从某种意义上讲,含碳化合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代名词,作为生命的奠基元素,碳元素一定要比其他元素更有“特色”才行。

碳的原子序数为6,6个电子中的2个电子用以填充第一电子层K层,余给以8为满足值的第二电子L层的电子数恰恰是4这样一个中间值,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这是一个颇为尴尬的局面,若电子数目小于4,可以作为电子供体而自“圆”,若电子数目大于4,可以作为电子受体而自“满”。

可见,在元素电子外壳层的缺失方面,碳原子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由于电子的得失无可权衡,碳原子尽可以张开“四”臂,任由供取,这种全方位的联构潜能,使得一个碳原子与四个氢原子共用电子而形成甲烷(CH4),两个碳原子双键相连再与四个氢原子共用电子即形成乙烯(C2H4),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倘若四价碳进而展开自身独具的残势,在一定条件下去和其他碳原子结成不同长度和构型的碳链,则上述简单有机物就会趋于合成有其他元素参加的、以碳—碳键和碳—氢键为基干的有机大分子,由此奏响了生命登场的序曲。】
 
从这里我们可以隐约看到代偿的效价,也就是那个丢失越多、回补越大的“等价原理”或“代偿效应”,这个相关效应将在生物演进与社会发展的代偿过程中充分显现,因为只有在十分弱化的层位上,代偿现象才能够相应扩展为一个清晰可辩的互动过程

然而,无论如何不要忘记,代偿的“效果”有虚假的一面,或者说终将是一个积极的虚无,它的“补偿”从来没有充实到存在效价或存在度那样深在的位点上,只不过徒然使自然事体的存在质态被逐渐缕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