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性存在度在其递失进程上逐步达成反比例对应的高度发达的属性代偿,以至于它的实体存在呈现出某种渐次受制于其虚体存在的别致状态,亦即非实体性代偿层位消逸在“虚无”或哲学上所谓的“虚存”状态之中,是为生物的智质存在或曰“精神存在”。

 
【此处之“虚无”与前述之“无”的概念明显不同,其区别在于代偿无代偿实现之代偿未实现之代偿之间。但这“虚无”同样正是那“无”的变位存在或后衍形态,亦即是某种晚近之“有”的临末转化形态。严格说来,这种“虚无”(即“感应性能”或“感知属性”)的存态在自然发展的理化阶段和原始生物阶段照例有之,只不过偏于细微而不易为人查证罢了。

不过,一旦它发展到能够被查证或能够被自查自证的阶段,则随即呈现为形而上的存态并迷失于形而上学的禁闭之中。(详见卷二)】
 
因此,虚存形态其实亦是一切具体实存的代偿形态之一,即以其虚化的机能或属性媒介来维系弱化物质的弱态依存
 
【注意:把精神和意识表述为“虚无”或“虚存”是哲学史上的一种惯例,直至萨特依然如此,但那种“虚无”或“虚存”历来与“存在”或“实存”总是隔阂的、对立的,而我沿用此说恰恰是要弥合它们之间的隔阂、消解它们之间的对立,因为它们原本正是同一存在的不同代偿质态同一存在的一系列衍运产物而已。】
 
至此彰显出前述之“代偿”概念的两种意义或两种形态:一乃实存形式的代偿,亦即分化结构上的“实体”或“物态”跃迁;一乃虚存形式的代偿,亦即感应属性上的“虚体”或“精神”跃迁。前者是一个在“本体”上致弱的过程;后者是一个在“机能”上致强的过程。二者互为表里,在本质上同一,略知质量和能量在本质上属于同一回事那样。
 
至此也彰显出哲学史上“实体”概念的分裂状态和混乱渊源:一乃不包含属性的实体,如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实体”或“质料”;一乃失落了实体的属性,却反倒把属性视作实体,如亚里士多德的“第二实体”、笛卡儿的“心灵实体”以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等。

通常,正是因为迷惑于虚存代偿的无形膨胀,才酿成人类思想史上对“物质”(实体)和“精神”(属性)的种种神秘而繁琐的论证。
 
最有趣的莫过于笛卡儿对二元实体的属性之谈,所谓物质实体的“广延属性”和心灵实体的“思想属性”,原本是同一自然实体单凭其广延属性已无力存续的递弱性自我见证,也就是同一自然属性从简单到复杂的代偿性扩张进程,却被笛卡儿弄成“膨胀的属性”湮没了“萎缩的实体”的见证和进程。
 
【现代物理学认为,在宇宙爆发之前,物的“广延属性”亦未必存在或未必是目前这般的“广而延之”,就像质量大于强德拉塞卡极限的恒星发生引力坍缩(形成黑洞)时,在理论上它会使该恒星的密度趋近于无限大,而使其体积趋近于零一样。】
 
君不见,“思想属性”本身的“广延属性”依然处于扩展不止的进程之中?
 
【物的广延属性其实受到观念广延性的严格制约,古人的天地何尝有今人以光年计的宇宙宏阔?物的长、宽、高是观念维度的体现,所以康德才误以为时间和空间仅仅是先验的直观形式。至于自然维度与观念维度的规定,请分别参阅本卷第五十四章和卷二有关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