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一统的、简单的、坚实的本原存在或始基存在随着自身存在效价的分度递减而流逝,随着代偿效价的分度递增而变态。自始至终,存在是同一的存在,是前存的包容,由此达成所谓“单子的原存”及其“预定和谐系统”(莱布尼茨语),亦即由存在的同一性达成衍存的统一性,尽管处于不同分上的存在者总是不自觉地视其他存在形态为异己

 
【莱布尼茨对其“单子”的阐释来得过于仓促或过于先知,因而不免失之牵强,其实,那个“不可分的点”(在他看来是非物理的,在常人看来是物理的)究属何物,人类迄无所知,而且幸好如此,须知正是诸如此类的种种无知表明:人类自身的弱化进程尚未发展到难以为继的尽头(此解见于卷二、卷三)。】
 
由此可以推知,存在内容存在形式的统一是在存在程度存在度上的统一,是递失的存在效价相应的代偿效价的统一,尽管在表象上总是呈现为质料类别与其相应形态的统一。
 
由此可以推知,一切存在类别(kind)的差异归根结底都是存在程度(degree)之差异的产物,即存在的统一性首先在于整个存在系统纵向分化的有序性上,而不在于其横向分布的庞杂纷呈。从存在的本质上讲,世间万物根本没有“类别”之异同,只有决定其“能否存在”以及“如何存在”的“度”之异同
 
【莱布尼兹对此亦有定论,虽然他当时尚无法澄清造成“度之差异”的原因和规律。他甚至企图寻求一种能够表达这一思想的特殊字母或算术“符号”,以便准确而简洁地彻底阐明造化之谜,俨然一派为当代物理学设定目标的先知气概。】
 
由此可以推知,物的进化之所以日趋精巧,乃是由于物的缺陷被层层代偿即层层补缺的缘故,更是由于每一层代偿都造化出另一种放大了的缺陷,以便相应放大下一层补缺的代偿效力或代偿效价的缘故。
 
【而旧式进化论势成如下之悖论:要么,本原存在必定赋有最大的欠缺和损失,且补之无尽,然则无法解释此项本原性的缺损和流失何从发生,以及愈原始的存在形态何以反而稳定性愈强;要么,就必然在其发生第一步进化之后,即无从再进,然则进化之举早告静止,进化之论根本不能成立;试问,在“圆满”之上如何可能“增添圆满”?这就好比说,对于一个已经画得十分完美的圆形,你尚可添笔加墨,使之愈画愈圆一样令人匪夷所思。】
 
唯因如斯,万物才渐次衍生而致活化,物性才日趋复杂而致动摇。
 
而且,唯有当物之缺憾被逐级放大到无可“实”补的地步时,它才得以将自身开放给世间万物以求“虚”补。
 
【此处所谓的“实”系指硬态质料(或“物质”、“实体”,实质上是指“结构”);此处所谓的“虚”系指软态性能(或“功能”、“机能”,实质上是指“属性”);显而易见,上述分法并不确切,因为任何“实补”均须借助于某种软态感应属性作为依存媒介方可实现,而任何“虚补”最终亦须落实为某种硬态整合关系作为依存结构方告完成。

也就是说,任何“实”体存在,哪怕它是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级的结构形态(譬如由夸克、轻子和玻色子组成的亚核粒子结构或核子结构),亦须有“虚”体属性(譬如弱作用力、强作用力和电磁力等)作为其结构得以达成的介导,二者本属一体,自成一局,只是这“虚”体属性不免会随着“实”体结构的叠加和弱化而渐次膨胀罢了

暂且这样讲(指“虚”“实”截然划分)只是为了让读者便于理解精神的自然造就进程及其渊源(也是为了迁就前人的思路和误解)。(详见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