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才会讲佛教教义,教义是低层次的一个东西,我们讲佛教宗旨是什么,就是佛教的中心思想,把握不住这个高度,佛教从根本上不能理解。那么要讲佛教宗旨,我们无法直接进入,我必须先讲佛教思想的引出。因为佛教思想实在是太深刻了,我们把课慢慢展开大家听,我首先说一个现象,大家看东西方文化有一个很大的差别,西方文化表现为外向型,东方文化表现为内向型,这在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中都表达,而西方文化是对外拓展,他的思想方式也是对外缔造的。比如环地中海三大西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它都是有创世学说的,翻开圣经第一章叫《创世纪》,它首先建立宇宙观,下面讨论其它问题。但是东方思想都是从人生观出发,关心的是人伦生存问题,因此佛教具有东方特色,它的出发点不是建立宇宙观,而是六个字说完叫“了生死,灭苦悲”,也就是面对人事苦难出发,请注意仰望星空是面对宇宙,讨论伦理社稷政治问题是面对人事。这种文化分野在东西方宗教上也照样表达,所以佛教的出发点是面向人事,寻求人事苦难之解脱是它的基本出发点,大家特别注意,但他为了解决”了生死,灭苦悲这个问题“,它必须建立一个宏大的世界观体系,它才能够说明人间苦难的渊源,因此佛教从人生观出发,以寻求解脱为目标,最终创立了一个逻辑体系庞大而缜密世界观思想体系,这一点我首先说明。我在前面讲过,我说任何深刻的思想,它一定是用最简约的方式表述对这个世界具有通解力的核心思想。这我把它叫佛教宗旨,如果我直接进入这个层面,大家无法听明白,因此我必须从进入佛教宗旨堂奥的四个逻辑台阶讲起,这就是佛教著名的四圣谛,简称四谛。

第一谛苦圣谛,简称苦谛,苦谛是什么含义,用佛教语言来表述极为复杂,我把它换成大众语言,我们讲课毕竟是对普通大众讲课,所以我转换一下语言,叫人生本身就是苦难,我这样讲根本没有讲到它的深度,我再往下讲一步,叫生命本身就是苦难,这样讲还没讲到它的深度,再往深讲一步,叫存在本身就是苦难。请注意我这三个层次,你才能导出”大空境”这个思想,也就是说,我们一般人认为人生一定是愉悦的、快乐的、幸福的,至少主体是这个东西。如果人生本身就是苦难,人还活着干什么,搞错了,人生再苦难你都会苟活下去,怕死是你的神经建构的,不会因为你的苦难多你就想死。要知道人生本身就是苦难这一句话,再往深讲一步生命本身就是苦难,再往深一步讲存在本身就是苦难。佛陀这一脉思想的表述极为深刻,请大家想一想什么叫生命,它是无机物继续弱化的表达,我们知道有机分子是从无机分子中演化而来,然后演化出生命,生命存在是一个极端弱化的存在,所有无机存在,它的结构本身是稳定的不需要获得外部能量。而生命一旦存在它的存在方式竟然如此脆弱和艰危,它必须获得外部物质能量方得维系自身的结构,我们把这个过程叫新陈代谢。可见以新陈代谢为标志的生命刚一发生就堕入苦海,它必须不断的向外索取,必须建立自己的贪欲体系它才有存在的资格。我们人类的一切苦难由此发端,生命越演化结构越复杂体系越脆弱,因此越高级的物种就需要越多的外部资源来支撑自己的存在,它在人类文明阶段也表达为人类文明程度越高,消耗的资源量和能量就越高,人类的贪欲逐级暴涨,原因是存在难度提高、生存形式越来越艰危,因而不得不进入贪心万丈的竞存依存状态,由此注定了一切生命,乃至越高级的生命苦难越深重,生命维系越艰难的前途。我们今天是站在20世纪把整个自然科学打通才建立了这个基础性理解,可佛陀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直接申明人生本身就是苦难,并层层下追告诉你这苦难是有一个层次序列。而且佛家表述所有问题是逻辑化表述。这跟中国先秦诸子百家表述问题微言大义、直接宣布真理、不寻求逻辑系统和逻辑证明完全不一样,因此它讲“苦”至少讲八苦,每一苦底下还有更多的细讲,在这里只介绍梗概,它的八苦叫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前四个字讲肉体的苦难,后四个字讲精神的苦难。还有一种表述,叫生、老、病、死、成、住、坏、空。前四个字讲人体的苦难,后四个字讲身外之物的苦难,所谓“成”,就是你对外做的那件事情看来你做成了,“住”,你暂时维持住它了,紧接着它就会坏掉,随后进入大空。所以它把苦难表述得非常之细致,叫诸漏皆苦。请大家注意,佛教所讲的“苦”是一个根本性的阐述,跟我们通常的那个浅薄的快乐绝不相关,我不说哲学话,太难理解,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方便理解,大家想一想古希腊最著名的戏剧是什么?四大悲剧,人类文学作品但凡是高档次作品全是悲剧,为什么?因为人生本身就是悲剧,请你想想,你人生的最终目标是哪里?是坟墓,是死亡,是以悲剧而结束,因此只有悲剧能最深刻的揭示人生的本质,这就是悲剧在艺术上最具有打动力和感动力的原因,因此佛陀所讲的人生本身就是苦难是从人生的本质上讲生命存在的艰危之局,这叫人生本身就是苦难。我想这一句话进一步往前延伸,最终延伸到整个人类宏大话题,大家都期待我最后一天课。那么,如果说人生本身就是苦难作为第一谛,那么它的下一个逻辑台阶当然就要追问这个苦难的根源。这就是第二谛,叫集圣谛,简称集谛,为什么用"集"这个字,两个原因,所谓集圣谛可以用这样一个普通的语言表述,叫苦难植根于欲望和贪婪之恶习,我在前面讲甲骨文的时候讲过,古代文字发同音或同形字都含有相同的字跟含义,叫通假字,“集”和“习”的发音在南北朝时代可能是发同一个音的,因此,“集”表达的是苦难植根在贪婪和欲望的恶习。“集“还表达一种含义——苦难要素的集合,这当然是我用现代数学语言来表述,这个表述不好,但你也可以这样理解。那么当他讲这个要素的时候,就是追究苦难得以发生的逻辑根源的时候,他分的很细,至少要讲三毒三业,所谓三毒很有名,贪嗔痴,你的一切苦难来源于你的贪欲,请大家注意我前面讲的一段话,我说生命是建立在获得外部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基础上,贪欲是实现这个新陈代谢的基本生理基础,换句话说,生物不携带贪欲就无法称之为生命,生物的进化过程就是贪欲的膨胀过程,我们把贪欲今天换成一个正面词汇叫进取心,请大家想想如果不是有进取心社会还能进步吗,所以贪婪是人类的本性,甚至可以说是一切生命的基础本性,而佛陀认为贪因此此构成一切苦难的根源,贪而不得是苦难,贪而获得仍然是苦难,因为任何一个贪欲的满足一定调来更大一个贪欲的发生,这种贪欲的叠加循环膨胀是生命的基本表达形态,因此“贪”得以成为一切苦难发生的根源。从我们今天的生物科学上讲,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根源,贪而不得,于是产生嗔,也就是怒怨之气。大家注意“chen“这个字有两个字,一个是口字边的嗔,指怒而口出恶言,一个是目字边的瞋,意思是怒而瞪圆眼睛。也就是完全坏掉了你的精神情绪系统,由此带来第三层,叫”痴“。你越处在贪的情况下,你越处在贪而不得满足情绪波动之中,你的心绪就越被扰乱,你的思境就越迷茫,你就越陷入头脑昏聩的状态,这叫痴。当然佛教的”痴“,后来用“无明”这个词做更进一步深入的探讨,非常复杂,在这里不再多讲,这叫三毒,他表达的是苦谛的根源和苦谛得以发生的循环膨胀体系,再下来叫三业,我在讲三业这个概念的时候,这个概念有点难以理解,我首先说明,佛教你要想理解,重点在于理解三个字,第一叫“”“,第二叫,第三叫“‘。”空“是什么概念,”缘”是什么概念,我们在缘起理论里再讲。我先讲”业“,“业“这个字拿梵文翻译过来,(”业“这个字在中国古代甲骨文体系里是指挂古代编钟和石青的那个架子,后来是指一个人在身外所建立的那些功业)中国人把“业“翻译过来,用”业“这个字翻译的很好,业是什么,由身、口、意所派生的外在体系叫业,所以他讲三业,所谓身业指你的身体和行为,所谓口业,指你说的每一句话,所谓意业,指你心里的每一个念头,这三个东西稍有动荡,立即就派生出外部你所说的世界体系——业。请注意,佛家真经最核心的思想认为这个世界的实相是“空”.那么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什么,就是业,是你自己一个行为,一句话,一个意念缔造了你的世界。所以注意,业这个概念派生三个词,第一叫业障,就是你做的业派生了你的世界假象,用佛家的语言叫虚像,这叫业障,它挡住了你看见真实的世界,第二叫业力,就是你做的每一个动作、说的每一句话、动的每一个意念它必然带出一个后果,就是建立业障体系,这叫业力。然后它讲业缘,按照佛教说法如果一个人不修佛,不修身,你所做的业天然表达为三毒的展现,也就是你做的都是恶业。”业“是分善业和恶业的,善业是要修为的。因此”业“这个字,跟中国古代另一个字发同一个音,叫”孽“,因此在不修为的状态下,作业就是作孽。而你说的世界,是你作业的产物,你所说的世界是你的业所缘起的,是你的业缘所带来的,这叫虚像世界体系,那么我先说两个问题。第一佛陀这个说法有道理吗,太有道理了,请注意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是不同的,每一个人的世界是你作业的产物,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不用佛学语言讲,我换一个讲法,我们不同状态不同职业的人,它的世界模型展现是不同的,对于一个官场上搞政治的人,世界就是一个权力体系的架构,而对于一个搞经济的人来说,世界就是一个价值体系的建构,一切东西都可以转换为市场价值来兑现和相嵌。而对于像我这样的一个学者来说世界永远是一系列因果逻辑上的概念的组合,因此我们不同人所说的世界一定是不同的。这是大家听我的课特别费劲的原因,大家听哲学课特别费劲的原因,因为它所说的世界和你所感受到的世界全然不同,因此佛陀这个说法成立,那么大家还要注意,我们今天大家到寺庙里干什么去了,求财、求子、求色、求官,实现自己的贪欲去了,这简直是在佛陀面前公然作孽,因此我建议各位从此进寺院,只做一件事情,静心礼佛,牢牢记住,佛家最反对的是功利执着之心,而且我这里还有一个疑问很奇怪,“作业”、“功课”这些原本都是佛教词汇,居然今天变成中小学生搞的那个东西叫作业,我到现在都没有搞明白怎么转到那去的,而给中小学生派那么多的作业真正是作孽。我们由此可以发现,佛教对中国悄无声息的濡染以及在中国大地上佛教思想的变形和扭曲大到何种程度.

下面再看,当寻找到苦谛的根源,到下一个逻辑一定是要追问,灭度苦集达至觉悟的状态是什么,这一定是它下一个追问,因此出现第三谛叫灭圣谛,简称灭谛,也就是对追问灭谛的、解脱苦集的境界做一个描述,这个境界的描述非常复杂,在佛教的逻辑中层次严密、一层一层推导,我们提高些,只讲他的最高状态,便于大家从高点上理解,它的最佳、最高境界叫涅槃。什么叫涅槃,我们中国人太难理解了,甚至你要找见一个恰当的文字翻译它都非常困难,涅槃是梵语的音译,中国找不到翻译的文字,中国人一旦理解涅槃就理解错了,把它理解为涅槃重生,凤凰浴火涅槃重生,这完全搞错了,请注意什么叫涅槃,我换成一句大俗话来说——下辈子绝不做人,我这样讲不够深刻,我再往下讲,下辈子决不做任何生命,我这样讲还不够深刻,再往深讲一步,下辈子什么都不做,叫进入大空境,叫涅槃。因此涅槃跟重生完全不搭调,涅槃是指绝不在三界六道中轮回,才叫涅槃,可见中国人一旦理解佛学思想会把它扭曲到何等严重的程度。涅槃又分为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和无住涅槃等等复杂的概念衍生,因为佛教的表述是在一个复杂的逻辑链上表达,我简单表述它的含义。(由于我讲课是面向大众,我得改变佛经的语言方式,精确度受到限制,再加上佛教本身认为你在逻辑上不能探求佛家的真谛,你必须去修,请注意佛教的修又有好几个词汇,有修身、修为、修持、还不到,听最后一个词——修证。就是你只有通过拿你的生命去修你才能够得到佛教真谛的确证,因此佛教讲闻、思、修,所谓“闻“就是你先听佛家学说,所谓”思“就是在佛家学说上展开逻辑理解,这连佛教门都没入,第三层叫”修“,拿生命去修。所以,我作为非佛教徒,我作为佛教文化的研究者,我在这里声明,我是佛外说佛,法外讲法,这是大家要注意的。)那么佛教讲所谓无余涅槃,是指一个高僧大德一生修持达到极高果位,圆寂以后达到涅槃境界。仅有佛陀一人能在肉身还存在的情况下达到涅槃境界,叫有余涅槃,仅形容佛陀一人。再下来无住涅槃,这个概念是小乘佛教传入中国,大家想,佛教的出发点是“了生死,灭苦悲”,因此它的本源一定是小乘,也就是独善其身的、自我解脱的。但是由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儒家学说主张积极入世,因此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被儒家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改造,进入大乘状态。所谓大乘状态就是普度众生,于是佛陀已经圆寂,已经涅槃进入大空境。那么他怎样去普度众生呢,于是有了无住涅槃的概念,就是他不需要有肉身,他处在涅槃状态的空境中,仍然有普度众生的法力。

那么如果灭谛讲完,他的下一个逻辑层次必然是追问达到涅槃境界的通道,这就是道圣谛,道谛讲“修持戒欲以生正觉”是摆脱苦难的唯一出路,我用日常语言表述,这就是道谛,那么大家注意,佛家讲修佛,讲道谛,跟中国文化,比如儒家讲修身完全不一样,孔子讲修身,没有任何逻辑展开,也没有任何逻辑台阶的引导,修身只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和行为体系,而佛家讲任何东西,都是在一个非常复杂细腻,甚至缜密的逻辑层次上逐步展开,因此佛家讲道谛,讲三学六度,八正道,非常复杂,我在这里简单做一些解释,所谓三学,戒,定,慧。戒,既然你的世界都是你作业的业障,那么你要想回归世界本真——空境,你就得戒绝红尘生活和红尘信息的影响。所以这个戒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戒,它是指戒绝一切尘俗信息,我在讲老子课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说人类原始思想都有一种对文明的抗拒这个思绪在其中——老子、孔子、柏拉图、佛陀,甚至基督教叫失乐园,都是对文明的抗拒,也就是在人类文明早期,当时的大思想家都意识到文明趋势不良,因此人们发现,人类早年的思想家全都是抗拒文明的,抵制文明的,这在佛教上表达的极为清晰,这就是戒,第二个叫定,你只有戒绝了外部作业虚像世界的干扰,你才能进入自己心智的定力状态,所以定是非常难做到的,它以戒为前提,然后你才能静心领悟通过生命的修证对这个世界的本源和真谛寻求最终极答案,所以一般人讲的定就是禅定,可是禅定其实表达的概念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信息修空,然后在这种极空的状态下重新焕发世俗信息未经干扰的那种思绪,因此佛家讲定、讲禅那,讲的非常复杂,我举一个例子,要进入这样一种叫“非想非非想“的状态。什么叫非想非非想,我们考虑问题是外部给一个信息我们才会动一个意念。戒是要把外部信息戒绝,然后让自己的心完全静下来,这叫非想。但是处在非想状态你就以为是定了吗?还没定,因为你还没有调动自己的心智在没有外部信息干扰的情况下去解悟世界的真谛,因此还得进入非非想的状态,就是不是没有任何想法的状态,这叫非想非非想。我这种表述请大家听听,”定“这个含义在佛学里所达到的深度。进入这个状态,你才能进入慧,所谓慧,就是消除了痴的状态,进入了“明镜”的状态叫慧。我前面讲三毒,贪嗔痴,你只有通过戒和定,才能消除痴,消除无明,才能进入修佛的境界,这叫戒定慧。

佛家讲六度讲的非常细致,我换成普通语言,即使失去精确性,大家大致听一听,他是一级一级往下讲,首先布施度,我们一般理解布施度就是我对外人有所施舍,这不叫布施度,请注意布施度的深层概念是指消灭一切贪欲,不但不从外面有所索取,反而从里面有所释放的状态叫布施度,这可不是小恩小惠的含义,我讲这个话大家很难理解我换一个科学语言,请大家看世界物质演化在137亿年中它的演化状态,宇宙从一个能量状奇点爆发为基本粒子,所谓基本粒子也叫量子,为什么叫量子,是因为它处在能量和质量之间的状态,因此它是有能量释放的,接着到原子,原子是有同位素现象的,也就是他继续向外释放能量,然后到分子,到分子已经能量平衡,它既不从外面索取能量——用不着新陈代谢,但它也不对外释放能量,于是它结构脆弱,我们叫电离,比如你把氯化钠扔到水里,它立即电离为氯离子和钠离子。然后到单细胞,它维持自己的结构已经不能向外释放能量,反而从外部索取能量,这叫贪欲,这叫新陈代谢。好了,当我展开科学系统的这个思路,你就会发现,能达到布施度的只有量子和原子,而处在生命形态最高、最脆弱的状态的人却要你修到原子、粒子境界,难度何其之高。请注意我用科学语言表述大家才比较可以理解佛教布施度这个概念的深意。下面讲持戒度,我前面一再讲,佛教讲的戒是指戒绝一切文明世俗生活,我们一般人理解的戒是非常少的,五戒、八戒、十戒。这是你做居士时最起码的开戒,要知道佛教上有一戒叫具足戒,居然达二百五十多项戒律,如果你把它做到,你跟外部文明世界完全脱离,就此你也没有达到佛陀所说的持戒度,跟虚像世界隔绝不受其干扰才是定和慧的基础,这叫持戒度.再往下安忍度,我曾经见一个台湾学者跟我说"安忍"这个词不成立,因为忍就是心上加一把刀,怎么能安呢?话说得很有道理,可是佛家讲安忍,忍还要安,换句话说,从忍的状态进入安的状态,使之不称其为忍,叫安忍度,你没有那种受苦难受屈辱的那种抗拒和纠正状态,叫安忍度.比如你走到大街上别人突然朝你脸上吐一口痰,一般人立即大发雷霆,可这才是训练你安忍度的第一步,你笑呵呵的擦掉,你还没有达到安忍度,再往下精进度,由此才一步一步进入佛家修佛奥堂,精进度讲的很复杂我在这里不再展开,在字面上理解就行.再下来般若度,大家注意般若这个词,中国早期翻译般若,就把它翻译为智慧,可是很快就发现翻译错了,因为在中国文化中说一个人智慧、说一个人聪明是指这一个人在社会能踢能咬,阴谋诡计,最终能够攫取利益叫智慧,而佛家所说的智慧恰恰相反——把这个竞争的、罪恶的、污浊的世界看破然后脱离它进入大空境,绝不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中执著地进取,达到这个智慧叫般若度,它是“中国式智慧“的相反,而中国没有这个概念,翻译都没法翻译,于是用梵文音译叫般若度,什么叫般若度,中国式智慧的相反.下面是八正道,八正道不再展开,大家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的含义,当然这还看得太浅,我再深说一步,请大家自己去悟,八正道是修戒定慧的八个媒介,因此可以把八正道分为戒定慧的操作媒介,我简单讲到这为止,大家注意我到现在还没有进入佛教宗旨,我现在只不过是讲了进入佛学思想堂奥的四个逻辑台阶,你只有借由这四个逻辑台阶你才进入佛教思想厅堂的门口和门外,它的高度没有这个逻辑铺垫,我们无法进入正堂,这个部分叫四圣谛,有了这个铺垫,我们下面才能讨论佛教宗旨,也就是佛教核心思想,叫"缘起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