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岳讲佛教(4):佛教大观
我前面用了很大的篇章,讲了印度文明的基本状态和佛教得以发生的文化背景,下面我们进入佛教大观。
佛教的创始人叫乔达摩*悉达多,大家注意他的出生年月,大约出生在公元前566年,请回想一下我讲孔子公元前551年,老子大约是公元前570年生的,我们会发现佛陀恰好出生在老子和孔子之间,这就叫轴心时代。也就是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全世界莫名其妙的出现了一批大思想家,中国的老子、孔子,印度的佛陀,犹太人——以色列国的弥赛亚创立犹太教的整个系统。古希腊从泰勒斯到毕达哥拉斯到柏拉图,当时全地球上各种文明古国纷纷出现人类最重量级的第一茬大思想家,全部发生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被西方学者总结为轴心时代。(它的原因,我想大家如果听懂我的人种迁徙学说,人类作为同一个物种,同一种智慧量的生物,在某种生存和文明进度上展现出某种相同步调,这个现象并不奇怪。)当年悉达多的父亲是印度北部(今天尼泊尔境内)一个小国迦毗罗卫国的国君,印度那时分裂为无数小邦国,他的父亲是这个小邦国的国王,叫净饭王。悉达多是王子出生,出生极为高贵,悉达多的母亲叫摩耶夫人,生出悉达多以后仅七天就死掉了,佛教上把她说的很神,我们今天从医学的角度上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她是死于产褥热。因此在佛教上就出现一个词汇叫“摩耶之幕”,意思是屏蔽真实世界的帷幕,就跟他母亲的早逝有关,由于悉达多刚一出生,母亲就死掉了。他作为净饭王的长子又是半个孤儿,因此他的父亲对他特别疼爱,他父亲在他幼时就找了一个外道相面的人给他儿子看相,大家知道在佛教发生以前印度已经有了大量的宗教文化,婆罗门教耆那教纷纷发生,因此深信神秘文化。这个看相的人给他父王讲“”此子将来或成明主,或成教宗”。就是说这个孩子要么将来继承王位,成为英明的国君,要么成为宗教创始人。这使得他父亲大为不安,因为他父亲希望他将来继承王位,不希望他成为一个出道之人。于是他父亲对他百般呵护,给极优渥的生活以外,几乎就把他圈禁在皇宫之中,以免受到外界影响。因此悉达多本人小的时候直到19岁,生活奢靡,妻妾众多,他直到19岁已经成年才第一次走出王宫。这就是著名的四门游观这个典故的来源,也就是第一次睁眼看见人世间的苦难,一个人到成年期才突然进入到一个异域般的真实世界,这对他的心里所造成的冲击是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我们从小生活在正常社会之中,社会中所有的事情跟我们是慢慢地濡染灌输过程,因此我们没有突然被强大的东西冲撞的感觉,而悉达多在19岁第一次看到人间苦难,看到生老病死,这给他造成的心理冲击是一种别样的剧烈程度,我们无法想象。大家如果学一点佛洛依德心理学就知道人在幼年和青少年阶段,突然受到某种异样东西的精神冲击所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于是悉达多从此进入对他所看到的悲惨世界的琢磨之中,请注意,我讲这个时候印度的主流文化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一个缔造巨大苦难的社会管理模式,因此悉达多作为一个王子平时受到极好教育,我们可以断定悉达多对于印度主流文化及其婆罗门教非常熟悉,他回去以后开始进入一个思考状态,认为婆罗门教不足以解释和改善这个世界。于是进入一种恍恍惚惚的精神状态,但仍然被他父亲严格的管禁在皇宫之中,直到29岁,据印度佛教史卷记载,他有一天晚上看到自己众多妻妾睡姿丑陋,于是决定出家,这个说法显然不成立。他一定是对婆罗门教及其对人间苦难有了一系列深入了解思考,然后认为婆罗门教不足以消解人间苦难,也不足以解释人间苦难,因此决定出家寻求新的真理。悉达多出家后,早期在密林中冥思苦想,不能得道,历经数年,艰辛万分,几乎曾经把自己饿毙。因此关于悉达多的个人生活的描述就有许多故事,包括少女献食,以身饭虎,也就是他在林中冥想的时候,看见一只老虎扑到他的面前,他已经决定用自己的身体饲喂老虎,而老虎飘然离开,诸如此类的故事极多,最终若干年后,悉达多在一棵菩提树下,(请注意菩提树在生物学的分类上不叫菩提树,而是对这棵树专门的一个佛教称呼),他在这棵树下冥想七日顿然成佛,这就是关于悉达多最简单的介绍,我不说复杂化,
下面稍微讲几个佛教最基本的概念。
释迦牟尼,所谓“释迦”,是净饭王家族的族称,它的意思是“能仁”,既有能力又有仁厚之心。“牟尼”是指当年印度在山林中修行而获得成就的通称,这就是释迦牟尼这个称号的来源,那么我们再解释一个词汇——佛陀,佛陀这个词在梵语中最初魏晋南北朝前后翻译为“浮屠”,大家知道今天浮屠指佛塔,有一个说法叫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但实际上佛陀在梵文音译上早年就翻译为浮屠,以后发生转音,佛陀和浮屠才分离,它的含义就是“觉者”的意思,获得正觉的人叫佛。“如来”,大家读西游记,不断地把佛陀叫如来,如来是典型的中国译语。大家知道中国古代我在讲甲骨文的时候说古代基本上没有复合词,复合词不成立,因为中国每一个字是一个意思,复合词的大量出现是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发生的,那么中国在远古时代形容真理真谛这个词(注意这两个词都是佛教带来的),用什么字表示呢,用“如”,应该说非常准确,因为我们通常所说的真理叫符合论真理,主观和客观相一致,叫真理。因此用如这个字非常确切,它就是中国古代“真理”这个词的含义。所谓如来指真理之现身。也就是佛教带来了真理,佛陀创立了真理,因此把他叫如来。那么佛陀的名字还很多,包括世尊、天尊、沙门瞿昙等等。下面简单说一下佛教文献,佛陀讲经四十五年,从来没有著述,我才前面讲过,人类古代学者都不著述,他们传播自己思想的方式是带弟子,孔子、孟子、佛陀、苏格拉底都是如此。老子之所以留下文本,跟他特殊的史官工作性质有关,这是非常罕见的事情。那么佛陀讲经四十五年圆寂以后。他的弟子们开始集结他讲的东西,最初是由上座大比丘500人集结。这就是佛教中著名的“上座部”这个称呼的来源。那么上座比丘第一次结集,听过佛陀讲课讲经的人太多,讲经四十五年,因此大量的小沙门认为上座比丘所做的集结不完整,于是就有了下层多次的另外集结。多次集结形成佛经。早年佛经写在印度桦皮和一种特殊树叫贝叶树的贝叶上,大家注意佛教文献统称三藏,我们一般理解三藏都是把唐僧理解为唐三藏。所谓三藏是指佛教文献的总称,佛教文献分三大类,叫经、律、论。经就是佛陀本人说过的东西被记载下来叫经。律就是佛家进入僧伽组织修佛所必须执行的戒律所进行的论述。论就是后世佛家学者对经和律的讨论、诠释和展开,这三部分文件统称三藏。佛教文献中的经、律、论逃不掉我昨天讲易经的时候所提到的“层垒现象”这个命运,也就是说按理说经应该指佛陀讲过的东西才叫经,可实际上后来的层垒导致大量的佛经是委托,这就是为什么佛教后来出现三法印的原因,三法印后面再谈。那么根据学界现在的研究,佛陀的真经应该十分有限,不是说佛陀讲经45年讲的东西很少,而是佛陀最基本的思想被比较忠实的记录下来的文献应该不多,因此,佛陀经卷中可以确立为佛陀思想贯彻的经本应该是很有限的。学界普遍认为它最重要最可确认的经本是《阿含经》,我在这里只做简略性介绍,下面讲佛教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