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关系式显示,社会度S与R系数呈正相关,提示随着种群内生存性状分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结构的整合力度趋于加强,而群内个员的自然生存度之和E相对下降;反过来说也一样,即R系数上升使E值成比例下降,导致S值相应趋升


实际的情形是,R系数的上升必然导致E值的下降,因为生物性状及其生存性状的自然分化正是造成生物种系残弱化的根本动因,即R亦可被视为宇宙物演分化动量的流变系数及其投射在生物衍运进程上的具体指标

 

但是,在某种情况下,R系数的上扬未必直接造成社会整合力度加强,S值是否升高尚与生存性状残化的成员之间配合度的大小有关,即是说,假若群内残化成员之间并无配合关系可言,比方工蜂仅仅具备御外攻击之力,却不具备与采蜜筑窠等经济职能有关的性质的话,则无论该种群的R系数何其之高,其社会整合度S仍将几近于零。


无疑,这种情形必然导致整个种群被自然选择淘汰。可见,随着R系数趋向于增大(例如生物基因自发突变的动势或人类智识自发扩充的累进),ES的相对关系势必有所变化,然而E值的下降却可以产生两种结果:S值相应上升,种群得以存续(亦即前列公式成立,社会结构达成);抑或S值的升幅偏低甚至不升,种群随之衰微或灭亡(亦即前列公式不成立,社会动荡或解体)


因此上述变更模式中还应增加一个规定残质配合度的边缘值,尽管在现实中这个边缘值一般似乎并不存在(残化而又失配合的种系或种群消灭)或作用甚微,但在理论上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留待后文项下讨论。


Ⅲ.上述情形表明,S值趋升是E值下降的有条件代偿物,也就是说,S值是E损失量的追补性附加值


一般认为,这个S追加量有可能大于E损失量,亦即系统论中所谓的系统总能大于内构成分的个能之和,但在社会学上,我以为这种学说不能成立,因为就静态分析的系统论而言,其组分个能未必要在形成系统之前或同时发生减损,或者其组分个能的潜失量通常不被事先计入,而社会的构成却必须以成员生存力度的部分丢失为前提,亦即有功代偿的效价只会等于存在效价的失量,这就好像蜂群中若无职蜂之残化,蜜蜂社会就断然不会组建成现实中那种结构形态是一样的。

 

因此,假如将代偿效价中的那个无功或无效幻量忽略过去,或者说假定社会代偿近似等位效价,S值与E值之和也至多只能是一个近似的常量,由以引发二者之间的互动呈现你增我减的反向变化关系,亦即社会度S增加多少,生存度E就近似等量地减去多少,反之亦然。


这就提示,当R系数增大时,社会度的升高必然表征着成员生存度的绝对下降。综合Ⅱ、Ⅲ两项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生物异质(或残质)分化程度的上升和社会整合程度的加强,社会成员的的自然生存度不仅会相对下降,而且不免呈现绝对减弱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