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岳讲佛教(2):婆罗门教
你要想理解佛教,前提条件是你要对婆罗门教至少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婆罗门教的文化来自于3200年前,也就是雅利安人种第一次覆盖南亚大陆300年之后产生的一个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就是著名的吠陀文化,婆罗门教就是以吠陀为经典的一部宗教,好了,要想理解婆罗门教,我们得稍微谈一下吠陀文化体系,吠陀文化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所展开的一个文化系统,它以《梵书》《森林书》《奥义书》来诠释吠陀文化。大家知道人类古代文化经常以诗歌形式表达,比如中国的《诗经》、《离骚》,比如印度的吠陀文化,比如《荷马史诗》,它在印度在西方在东亚早年人类的文化表达都以诗歌形式流传,吠陀文化的出现使得印度真正意义上的、我们现在所说意义上的印度文化,它奠定了第一个文化基层,因此我们必须稍微说一下吠陀文化的素质,大家才能够理解我们后面所要讲的印度文化高度结晶的佛教。吠陀文化细讲起来非常复杂,它现在成为学界专门的学科,叫吠陀学者就像有专门研究儒家的学者一样,细节不谈,我现在只讲吠陀文化的五类内容,它的第一类内容叫内明,内明就是追问内心,追问灵魂的一脉文化,这一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根本不存在。它的第二类文化叫声明,声明用我们今天的话叫音律学,音律学是什么,拼音文字才产生音律学,这在中国传统古代文化中根本不存在。它的第三类文化叫因明,因明这个词在佛教中大量使用,所谓因明就是逻辑,叫因明逻辑,而逻辑学这门东西,在古希腊非常兴盛,古希腊最后一位集古希腊哲学之大成的亚里士多德,他最重要的哲学贡献就是建立了人类第一门经过严密整理的逻辑学,这就是著名的形式逻辑。那么亚里士多德能整理逻辑学,逻辑文化必须至少有数千年的积淀,否则不可能对思维规律加以整理,这一脉文化,在印度吠陀文化中居然存在。逻辑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根本不存在,我讲过,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微言大义、具象思维、类比推导,跟逻辑没有任何关系。它的第四项文化内容,叫工匠明,第五项叫医方明。所谓工匠明,就是技术体系。所谓医方明,就是古医学体系,这两个体系在中国文化中发扬光大。请注意回忆我第一节课,我说中国文化叫技艺文化——技术和艺术发展文化,也就是说吠陀文化的后两个类型是典型的东方文化或农业文明的必然产物。它的五大类文化,三大类文化居然是环地中海文化因子所焕发的产物,是纯粹农业文明文化中根本不存在的成分,我们仅看吠陀文化的构成就知道,发生在3200年前的吠陀文化思想体系就是典型的具有东西方文化交融特色的一个产物,下面讲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在吠陀文化发生两百年以后成熟,它以《吠陀》为经典,然后以《梵书》《森林书》《奥义书》来诠释这个经典,统一整合了原来旧有的多元的宗教,就是在雅利安人种没有下来以前,印度当年创立哈拉巴文明的土著,它们也有自己的潜在的、萌芽状态的宗教文明,婆罗门教整合了印度土著原有的宗教神学文化,因此它不是一个典型的西方宗教或西方神学思想,而是它的宗教刚刚汇成的时候就是一个东西方宗教的杂交体,然后它以“梵”为它宗教的最高层次,相当于中国所说的“天”,我之前讲过中国的“天”就是上帝,这个词的来源都是这样来的。那么以梵天、湿婆、毗湿奴为具体形态的三大主神,然后再分化出达几十万乃至几百万众的其他神,所以印度婆罗门教以及印度神学文化之璀璨令人惊讶。印度的婆罗门教和印度神学既有一神教的特点——以梵为最高神,又有多神教的特点,它的多神教居然达到数百万以上,有人甚至认为有上千万以上的神系。以至于印度的神学节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够分配,如果印度所有的神学节日都放假,印度人用不着工作。如此复杂的印度神学体系都是在婆罗门教梵天主神的系统之下派生的纷纭的整个神学文化的张扬。然后他又以婆罗门形成一个祭司阶层。
我再度强调一个观念是大家一定要理解的,为什么古代祭祀是特别重要的事情,我在前面讲课讲过,我说周公旦制礼作乐,“乐”绝不是音乐,而是意识形态祭祀活动及其乐章。请注意这句话的分量,人类的任何社会和政权组织,它一定要有两个东西才能使政权组织得以确立。第一,有暴力有军队。第二,有意识形态。也就是我尽管用暴力和恐惧管控所有人的身体,我还得用文化和精神使所有人被洗脑,只有这两个东西才能达成政权结构,这叫意识形态。祭祀活动是古人的意识形态活动,搞清楚,祭祀绝不是祭祀天地祭祀祖先的那个简单的仪式,它是当年人类达成思想统一、达成意识形态教化或者用我们今天难听一点的话,达成被洗脑结构的一个政治形态文化产物,这个东西叫祭祀。今天人类的意识形态活动表达为仪式性的比如中国三月份开人大、开政协,包括整天在电视上、广播上喊的这些东西想办法让你洗脑,这是今天的意识形态,古代的意识形态就是祭祀活动。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祖先,达成中国民族和这个政权体系下人们得以沟通的一个基本统一格调,叫意识形态的一个网络,那么在神学世界里,它的神学祭祀活动,祭神活动,就是它当时的意识形态活动,因此建立一个神学祭祀系统,及其祭祀阶级,就构成了统治系统的完成,什么意思?就是祭祀活动完成意识形态,有祭祀权力的阶级变成统治阶级。我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再往前延伸一步,大家知道,欧洲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被称为第三等级,什么叫第三等级,就是平民等级,最低等级,那么它的第一等级是什么,僧侣。第二等级才是贵族,第三等级就是普通老百姓,从第三等级普通老百姓中焕发出一批经商发财的人,他们开始在议会中有了发言权,这叫资产阶级革命。即使在欧洲,僧侣当年也是比贵族更高的阶级。当婆罗门教以吠陀为经典建立成一个意识形态的祭祀体系的时候,它同时完成了两件事情,意识形态活动和体系以及对这个意识形态具有解释权,并且对这个祭祀活动加以主持的阶级出现,形成统治阶级体系的发生,由此造成“吠陀天启”,也就是说吠陀文化被视为是神的天启,具有极大的压制力和贯通力,祭祀万能,因为祭祀活动就是政治权力的贯彻过程,而且是以弥散型的、文化型的、精神型的方式弥散,因此它比暴力更有效,这就是意识形态的重要性所在。
再下来叫婆罗门至上,也就是在主持祭祀活动形成了一个阶层,叫婆罗门阶层.这个婆罗门阶层,成为统治阶级的最高代表,由此完成婆罗门教的建构体系。
我这句话很复杂,什么叫建构体系,人类远古时代任何地方的文化都一定有两路色彩,一路叫建构文化,一路叫解构文化,比如在中国已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实际上在中国起到的是建构文化作用,它使得中国后来的政治体制塑造和意识形态的弥散有了完整的社会体制建设作用,这叫建构文化,于是它一定派生一脉跟它对抗的文化,这就是老庄文化,老庄文化在中国是典型的解构文化,它要让人边缘化,脱离文明社会,它对仁、义、礼、智、信早年提出最早的最系统的挑战,它在缓解建构文化的社会压力,记住,任何文化只有能够成为建构文化时它才会变成主流文化,因为只有建构文化才具有社会塑型的建设功能,这就是为什么老庄文化从哲学思想上远比儒家文化深刻的多,可是它在中国却属于边缘文化原因,因为它不具有建设性.那么,印度的婆罗门文化是典型的建构文化,我讲到这大家应该能听明白,它把政权体系,阶级体系以及意识形态体系全部办成,因此它在印度是典型的建构文化,也就是印度早年的社会建设以它为基础,以他为框架.由于它是不同民族扰攘的产物,它在它的宗教文化和建设性政治文化中(早年人类都是政教合一体系,政治和宗教是一回事.欧洲也是如此,严格的讲中国也是如此,叫儒教,跟中国的专制制度是一回事).在这个政教合一体系里,婆罗门教就贯彻了民族扰攘所带来的民族之间的阶层关系,这就是种姓制度.在婆罗门教里所提出的种姓制度遗留到今天,印度宪法规定种姓制度非法,但在印度民间不同种姓之间要通婚迄今十分困难,好了,大家看看它的种姓.第一个种姓,最高级种姓——婆罗门,它相当于第一等级,具有对婆罗门教的解释权和主持祭祀权,婆罗门种姓全是雅利安人种.第二叫刹帝利,刹帝利种姓仍然是雅利安人.刹帝利种姓是第二种姓,他们就是贵族体系,他们掌握军事权力,所有的军队和士兵包括军官必须是刹帝利出生的人才能参与.由此使得他们成为世俗政权的建立者和主持者,但它在婆罗门的阶层之下.大家看一下今天的伊朗,伊朗有总统,有议会,但它最高领袖不是总统,而是那个宗教解释人,就是这种形态.第三种姓,叫吠舍,它仍然主体是雅利安人,吠舍这个种姓,主要是有土地的地主和经商者,这些人掌握着当年印度的经济资源,因此构成第三种姓,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大家注意,社会地位一定来源于你掌握资源的多少,婆罗门教掌握着思想资源,刹帝利掌握着武备资源和政权资源,吠舍掌握着经济资源,第四种姓叫首陀罗,他们是最贫贱的人,大多数人种是当年的印度土著,他们多数是无地农民.也就是猎户,或者工商业者的杂役.印度这四大种姓在婆罗门教中被严格固化,根本不允许不同种姓的人随便通婚,尤其不允许三大优势种姓和首陀罗通婚,如果发生通婚,那么就产生了典型的比第四种姓还要低级的一个亚种姓,叫贱民,也叫不可接触者.认为这些人极为肮脏,血统完全被污染,那么这个不可接触者的贱民在印度只能干别人不干的最低级、最龌龊的工作,比如抬尸、屠宰等等这样的工作,这叫不可接触者.那么这个种姓制度实际上是一个社会阶层建构制度,它跟中国在没有种姓差别,没有人种差别所建立的“士农工商”的阶层关系在社会建构作用上是一样的.大家应该听得出来,它的压抑感和它的残酷性远比中国的这个阶层阶级关系残酷的多、可怕的多,大家再看.婆罗门教中,包括后来印度发生的一些宗教中如耆那教就有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的学说和思想,我讲这段话的意思是提醒大家注意,佛教决不是凭空产生的,佛教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佛教前期的印度文化和印度宗教文化,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灵魂轮回、三界六道,大家注意佛教里这些概念相当部分来自于婆罗门教和耆那教,所以佛教跟婆罗门教是有继承关系的.但是佛教跟婆罗门教最重要,最值得大家理解的关系是对抗关系,佛教的发生绝不是释迦牟尼突然灵感一来创造了一个新东西,它是当年极具压制力的建构性文化——婆罗门教带来对社会的极端压抑和摧残必然产生的一个文化反弹的产物.佛教在印度充当了中国老庄的'道'的体系,也就是解构文化体系,所以大家注意,佛教的“缘起说”在干什么,它在打破婆罗门教的"梵"的第一因论,婆罗门教认为"梵"是天启,是宇宙和人事得以发生的第一因或唯一因,由此造成强大的压制体系和散发体系.而佛教讲缘起,它的缘起说消解了第一因论,世界根本没有第一因,世界是"空",它在干什么,打掉婆罗门教的最具有压制性的高点.大家再看,他用诸法皆空来冰释吠陀天启. 他说所有的“法”都是“空”,从而把吠陀文化建立的婆罗门社会建构压制体系消解掉.他用八正道来消解祭祀万能,他所提出的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我们现在讲起八正道来非常复杂,可是它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你得理解,否则无法理解八正道的提出.它是为了消解祭祀万能,因为祭祀万能是婆罗门教得以掌握权力的最重要的来源.我前面讲过,祭祀是意识形态活动,祭祀阶级是统治阶级。那么如果过能对祭祀万能加以消解,它从根本上对抗了婆罗门教的社会建构作用,这是八正道的来源。接着他用"众生平等"消解婆罗门至上,它讲众生平等的目的是什么,是一种社会反抗诉求 ,反抗婆罗门至上的阶级压迫体系,我们由此就可以看出,佛教的社会文化发生其实是有一个对立面作为参照,既有继承关系又有解构关系的一个社会文化体系,所以大家先不要把它视为一个简单的宗教,而把它看作是人类早年社会结构中必然出现的对压抑型建构文化的一种反制,这是佛教起源的根本,大家一定要明白,一个解构文化,它在一个建构文化已经形成以后,它一定处在被强大的压抑之下,被视为异端邪说。因此佛陀当年带着他的僧团组织——在佛教上也叫僧伽组织,在佛陀本人活着的时候历经艰难,绝不是佛教昌盛,它们是被当年的婆罗门文化——印度主体文化强烈压抑的一个思想教派,一个异端教派。因此佛陀讲经四十五年的过程是一个备受折磨和艰难的过程,这是大家要特别理解。佛教发生在公元前六世纪,而佛教兴起在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它的兴起不完全是佛陀本人传教布道的结果,而是在公元前四世纪到三世纪的时候,印度出现了孔雀王朝,孔雀王朝的第三任国君就是著名的阿育王,阿育王是第一个用暴力和血腥统一印度的君王,印度在远古时代一直是分裂为无数小邦国的状态,大家知道佛陀就是净饭王的王子。那么阿育王就是第一个用极残酷的方式统一印度的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王。孔雀王朝的君王(包括阿育王)在种姓上是首陀罗,是第四等级,因此他们对婆罗门教当然具有天然反感的阶级情感,因此他们对抵抗、消解婆罗门教的佛教自然有好感。于是,首陀罗出身的阿育王在他平定运动之后,虔信佛教,推广佛教,佛教由这个政治军事力量,最终在印度勃发,阿育王成为佛教得以传播的第一力量,所以现在一谈佛教,一谈舍利的播散都提阿育王,传说阿育王把佛陀舍利数万件播散世界,请注意佛教上有一句常用的话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说的就是阿育王。那么佛教由此在一个军事力量的推导之下兴起,最终传出印度进入中土,也就是进入中国,并且播散到整个南亚和东南亚,它的这份播散力量跟政治军事没有任何关系,因为阿育王的政治和军事势力没有这个扩张力,它的文化的这份播散力量完全来自于佛教内在的哲学精神 ,也就是佛教的哲学精神成为佛教文化极具弥散力和浸润力的来源,这是大家今天听我课的关键。那么大家还要明白一件事情,到公元后四世纪,笈多王朝兴起,笈多王朝的统治者是高种姓,于是在公元四世纪以后,佛教在印度开始衰落,婆罗门教再度兴起。要知道今天的印度教是以笈多王朝重新兴起的婆罗门教跟其他宗教文化汇合变形以后的宗教,也就是说今天印度的主要宗教信仰成分上婆罗门教居多,而不是佛教居多。以至于在公元后十二世纪,佛教在印度完全销声匿迹,佛教文献在印度都几乎全部被毁掉,今天留下最完整的佛教文献全部在中国,竟达五千卷之多,也就是说今天想研究佛教文献到印度去已经没有意义了,得到中国来。下面讨论佛教为什么会融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