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MP3音频全集

我们前面讲了“苦谛”和“集谛”,我讲“集谛”是“苦谛”必然演出的下一个逻辑台阶。“苦谛”之后再下一个逻辑台阶,必然是要追问灭苦集的境界,这叫“灭圣谛”,简称“灭谛”。可表述为灭度苦集、达至觉悟的境界。


这个地方讲要灭掉苦和集,苦难和苦难的根源,你所能达到的那个状态和境界,这里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涅槃”。


“涅槃”这个词是一个佛教上非常重要的词汇。什么叫“涅槃”?社会上大多理解都有误差。比如我们经常见到一个说法,叫“涅磐重生”。凤凰浴火涅磐重生,这种解释全是错的。


什么叫“涅磐”?我还用大白话讲,下辈子绝不做人。我这样讲显然没有讲够。我再深入一句,下辈子绝不做任何生命。我这样讲还没有讲够,我再加一句,下辈子什么都不做。进入大空境,这才叫“涅槃”。可见社会上通常对“涅槃”的理解完全偏差了。


“涅槃”分“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和“无住涅槃”等等,我在这里只解释最重要的几个概念。


首先讲“无余涅槃”,就是任何人包括高僧大德,他终生修佛直到寂灭,也就是死亡,他才能修到涅槃境界。这还是要高僧大德,终生苦修方能达到的境界,这叫“无余涅槃”。


所谓“有余涅槃”仅指佛陀,就是肉身尚在,已进入涅槃境界,叫“有余涅槃”。


所谓“无住涅槃“。大家知道佛教最初是小乘,所谓“小乘”,就是超度生死。它传入中国以后,因为中国儒教积极入世,于是佛教在中国转化为大乘。所谓“大乘”就是普度众生,于是佛教大乘化以后出现一个概念叫“无住涅槃”。意思是指佛陀本人虽然已经没有肉身,但以涅槃状态仍然可以普度众生,叫“无住涅槃”。


所以大家注意“灭谛”表达的是修佛达成的最高境界,当然这个境界绝不是轻易可以达成的。


于是下一个逻辑台阶必然是要追问怎样才能达成“灭谛”?这就是“道圣谛”,简称“道谛”。它的含义是修持戒欲,以生正觉,是摆脱苦难达成涅槃的唯一通道,这叫“道圣谛”。它在讲“道圣谛”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讲“修”,也就是在讲修佛。但佛教逻辑缜密,它讲“修”和中国孔子讲“修”,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讲“修”的方式完全不同。


孔子讲“修”,君子之道,寥寥数语,没有“修”的层次,没有“修”由浅入深的层层推进。而佛教讲“修”讲得极为细致,讲“三学”、“六度”、“八正道”等等。


佛教首先“修”讲“三学”,所谓“三学”:“戒、定、慧”。所谓“戒”,戒除贪欲,或者戒除贪、嗔、痴,也叫戒三毒。我前面讲过戒贪难度何其之高,它几乎要让你把生命修返回无机物,乃至能量状态。


所以大家注意,佛教所讲的“戒“绝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那个简单的戒律,它在概念上走得极深,它同时表达了佛教的一个社会素质。这就是我在前面讲课的时候,一再讲过人类远古时代,对人类文明总体都取负面看法。


基督教的失乐园,老子的小国寡民,孔子的克己复礼,都是让你回退,都是让你退到文明以前,都是对文明的批评,都是对文明趋势不良的警告。我在孔子课上讲过,我说今天的文明枝繁叶茂,现在人已经看不清文明的全貌和文明的趋势了。古代文明是一个小小的幼芽,它的全貌一望而知,它的发展趋势可以一清二楚。


所以远古学者对人类文明总体取批评、批判态度。佛教是对文明的一个有力的抵触,它的反文明素质非常的深刻,而且非常的极致。所以它的“戒”不仅是一般表层的戒律,而且是戒绝文明社会的一切信息,一切物质欲求,一切生活方式,这叫苦海。


你戒以后才能进入定。所谓“定”就是把自己的身体和灵魂确定在不受文明红尘骚扰的状态。你在这个状态下才能修,你在这个状态下修,你才能达成修证。


所以大家注意佛教的“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递进概念。它先讲“闻、思、修”,所谓“闻”,就是听佛教的道理。所谓“思”就是理解思考佛教学说的逻辑关系。所谓“修”是以自己的肉身去修得正果。“闻”、“思”这两个阶段表明你还没有进入修佛的正态,你还在佛门之外。


所以我在这里声明,我不是佛教徒,我不是佛教的信仰者,我只是把佛教作为一种人类远古文化现象加以研究的学者。因此我只在“闻”和“思”的阶段。因此我给大家讲佛学,叫“佛外说佛,法外讲法,不入正门。”请大家理解。


进入修,它还讲“修为”。修你的行为,修你的业,修你的三业。修持,在定的状态下有精进的修,到此还没有结束,最后叫“修证”,“证明”的“证”。就是你不能做逻辑证明,你必须做修正,你得拿自己的生命去修出正果,因为逻辑证太肤浅,而你要进入这个修的状态,你必须首先戒掉文明的一切信息和物质干扰,解除一切文明红尘的纷扰,你才能进入定的状态,这才能进入修。


你达到修的最高成果状态叫“慧”,叫“觉”,叫“悟”。这叫三学。


它又讲六度,第一度叫布施度。我们很多人很容易把“布施度”理解为我给别人施一点财、施一点好处,这叫布施。这个理解是不行的。佛家所说的“布施度”是指我不仅不从外面向内有所攫取,我反而从内里向外释放,叫“布施度”。我一讲到这,大家就应该想到,这简直是一个反生命的难度。因为生命本身就是靠从外部攫取物质能量,才能维系自身的新陈代谢存在。什么时候是向外释放的?原子态以前,比如原子向外释放能量,蜕变为同位素,这才叫是布施,这才叫向外释放。


所以佛教所讲的“布施”是一个极深层的概念,绝不是一个小恩小惠的小动作。


然后持戒度。这里的“戒”我在前面讲过,绝不是简单的戒律:不杀生那些戒律,不偷盗之类的,而是戒绝一切文明红尘的纷扰。


再下来是安忍度。我曾经见一个台湾学者告诉我,说“安忍”这个词实在不成立,“忍”是心头上面插一把刀,忍如何能安?可佛家讲的,就是忍还要安忍,绝不是我们一般所讲的忍受。因为忍受是一种不安的状态。“安忍”——忍而安。比如你走到大街上,有人突然朝你脸上吐了一口恶痰,你不但不发火,你安然抹掉它,乐呵呵地给对方行礼,这叫“安忍”。这还只是安忍最小的一种表达,可见安忍度也绝非简单。


再下来精进度,也就是你只有达到了这前三度,达到了“三学”里的“戒”和“定”,你在定的状态下也叫禅定。所谓“禅定”就是没有任何杂念,思想和精神形成一个全空的通道,你才能够进入修正的精进,这叫精进度。


再下来禅定度,就是精进到一定程度,你才能进入禅定状态,也就是整个思绪、整个人生完全临近大空境,逼近大空境,叫禅定。


最后般若度。“般若”这个词是梵语的音译,最初把它翻译为智慧,很快就发现翻译错了。因为中国人所说的智慧是指一个人很聪明,很能钻营,很能给自己攫取利益,这叫智慧。而佛教中所讲的“般若”恰好是中国智慧的相反,绝不执着,绝不有贪念,绝不在世界上竞争。在中国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于是只好用它的音译叫般若,它是中国式智慧的相反,叫“般若度”。达到这个般若度,你才能进入涅槃,你才能进入消除痴的有明境界。


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其中可以分出身、口、意三个层次,我不再讲。大家有兴趣下来自己去看书,你姑且可以在字面上理解它。大家注意,我讲到这儿,只讲了四圣谛,我前面一再讲,你要想理解佛说之堂奥,你必须首先经过四个逻辑台阶,也就是说你现在还没有进入佛教学说的正殿,这四个逻辑台阶才把你引向佛说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