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王东岳:世界是十二因缘的流转
我们下面简单说一下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讲起来有点复杂,我做最简单的解释。理解十二因缘,仍然重点要理解缘起说。
它是讲你所说的世界,你在三界六道中的轮回,其实是这十二因缘的流转,所以也叫流转门。它从痴开始叫无明。由于你无明,由于你不能把这个世界看空,由于你认为这个世界真在,由于你对这个世界有执念,缘痴起行。请注意缘起,于是你才有了意志和行为,然后缘行起识,然后你才有了意识。有了五识六识,然后你由识进入了明色,“明”指心理,“色”指肉体。于是你有了身心总体,缘名色而起六入,所谓“六入”:眼、耳、鼻、舌、身、意,有六入你就有了触,也就是身外的感知。
有了触你就有了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各式各样的感受和受那。有了受,你就有了爱,对三界事物的贪爱。大家注意,佛教认为爱是贪的一个表现形式,所以有人说佛家讲大爱,这都只不过是世俗传播佛教的一种浅层说法而已。
缘爱起取,也就是你有了贪爱,你就有了攫取之心和攫取动作。它讲得很细,“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顺着欲望去取,顺着眼睛去取,顺着戒禁去取,表面上是戒,实际上戒只不过是一种表象,戒实际上变成了取的一种变相的方法。“我语取”用自己的语言去取。“取”讲的这些东西都讲得非常之细。
然后缘取起有,于是有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叫欲有、色有、无色有,然后缘有起生,从此又进入三界六道,缘生起老,进入老死,这叫流转门。
大家注意,你如果要“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你如果要修佛,你如果要消除这些业缘,那你就得从这个方向,从无明、痴开始,进入明的状态、觉的状态、悟的状态,然后你才能逐层消除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这叫还灭门。
佛教讲三世因果,也就是佛教讲前世、今生、来世,这叫三世。它的三世因果也镶嵌在这个十二因缘中,也就是你由无明引起行,行引起识,这里讲识,阿赖耶识,以识入胎的识。于是你从前世进入今生,以识入胎进入二世,然后你通过下面一层一层走,走到爱、取、有。这就是你的今生。然后你从今生到生进入你的来世,然后来是又进入老死,再进入下一层循环,这叫三世因果。
我在这里只做最简单的说明,有兴趣的同学读一读佛经,它的讲法要比这深入得多。佛教讲所有的东西都讲得非常之细致,比如佛教讲“布施”,它会讲得非常之细,我们只是一般的讲,比如它会讲颜布施,第一个“颜”是“颜色”的“颜”,就是你给别人一个笑脸,都算布施。它的“言”还有第二个言,“语言”的“言”也叫言布施,就是你给别人说一句好话,也叫布施。
它的“眼”还有第三个“眼”,“眼睛”的“眼”,叫眼布施。就是你给别人一个好的眼色,也叫布施。所以它讨论任何一个问题都分得非常之细,走得非常之深。我们在这里讲解,只讲基本梗概。
佛教讲无明至妄,就是由于你痴,你不能把这个世界看空,你把世界的虚相都看成实相,或者说你把世界的假象都是为真相,你眼见为实,你就离佛教很远。我前面讲过,即使是哲学,眼见为实也离哲学很远。哲学的前提是眼见为虚,佛教同样,但凡你把世界看成如实状态,那就是你无明至妄的结果。
佛教讲因缘,讲果报,也就是你做恶业你就得恶报,你做善业你就得善报,讲果位,所谓“果位”就是你修佛的高度,修佛达到的位置。佛教讲菩提、讲般若、讲涅槃,般若、涅槃我在前面讲过,我在这里稍微讲一下菩提。
“菩提”这个词,中国最早翻译就翻译成觉悟。因为所谓“佛”就是有正觉者,但是发现中国式的觉悟,在中国的“觉悟”这个词里,比如指一个人悟性很高,是指一个人很聪明,然后对这个世界看得很真切,然后在这个世界中有独到见解,有超常行为能力,能给自己攫取更大的利益叫“悟”。
它跟佛陀所说的“悟”、“觉”刚好相反,佛家所说的“觉”,所说的“悟”,恰恰是把这个世界看空,绝不在这个世界上执着,绝不在这个世界上奋斗攫取,这才是佛家所说的“悟”,这才是佛家所说的“觉”。它是中国式觉悟的相反,在中国文化中根本没有这个概念,因此只好回到原来的梵语音译上,叫“菩提”。
佛教讲“染”和“静”,所谓“染”就是你受到了污染,所谓“静”就是你得到了净化。什么叫污染?你看这个世界是清净的,是有常的,是有我的是不苦的,你就是受到了污染的状态。你如果看这个世界是不真的是无常的,是无我的,那么才叫静,也就是你得到了真正的清净。
佛教讲“三法印”,我解释一下“法印”这个词的含义,佛陀讲经四十五年,他随后发现很多弟子误解他的学说,然后把他的学说引申到非常荒唐的方面去。于是佛陀定出了佛家学说的最基本纲要。这些基本纲要,佛陀这样表述,说符合此法印者方为佛说。大家知道“印”,印证、印章,法印就是佛陀学说的确认纲要。佛陀甚至说,如果我自己所讲的东西不符合这法印,即使佛说亦为误说。
这“三法印”是什么?叫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也就是你要理解佛家学说,最重要的是,首先你要知道这个世界是虚相,是作业的结果,是没有这个世界的,当然就更没有规律可言。因此这个世界是无常的虚相。这是第一印。
第二,你很难理解“业”这个概念,因为业的前提是“有我”,但是一旦你理解“有我”,你就把佛说误解了。所以你必须理解连“我”都是个虚像,都是与五蕴皆空的虚相,都是色、受、想、行、识的产物。所以你必须看到“无我”,所有的法相中都要到“无我”,这才是佛说的重点所在。
第三叫涅槃寂静印。就是你只有进入大空境,你才知道佛说在说什么。寂静是大空境的表达,涅槃是达至大空境的修为状态,这叫涅槃寂静印。
有人认为可以列为四法印。第四法印其实应该摆在最前面,叫诸漏皆苦印。就是你的体验,你对人生的看法,你对世界虚相的理解,真切的理解,一切皆苦。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是四法印中再加入的印。
所以我提醒大家注意理解佛教,至少前面我说的这四项,你必须有深刻理解,佛教本身的基本含义,你才能把握。
我再说一遍,诸漏皆苦印,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
佛教讲修持自证,度灭生死。就是你只有修为修持,直到修证,通过修而证明空境,你才能灭度生死,你才能解脱自身。大家一听就知道,这是典型的小乘教。
在小乘教中讲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在这里大家要注意,佛教的宗旨是空,所以一旦说西方净土,说极乐世界,你可千万不敢理解为有一个真实的净土和世界。它所说的净土和极乐世界其实是指你的心境,是指你把自己的心境修到大空涅槃状态,那才是极乐净土。
佛教讲“慈悲喜舍,利乐众生”,大家应该一听就明白,这是大乘教。所谓“慈”,就是我在老子课中讲的那个“慈”,所谓“悲”不是指你悲伤,而是看见别人悲苦而与之同悲。所谓“喜”不是你自己喜乐,而是看见别人欢喜,而与之同喜。所谓“舍”就是我前面讲的布施度,我前面讲布施度讲得很深,大家可以再去回想那个讲法。在这里说浅一点,在行为学上广施善缘,这显然是大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