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MP3音频全集

请大家听懂我前面的课程。由于工商业文明,每一个人变成自由人,每一个人是平等人,每一个人是有个人权利的,因此要组成社会结构,你就必须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


每一个人都以有权力者参与社会构成,这个东西叫什么?叫社会契约。大家想想卢梭所作的书叫什么?《社会契约论》,把这种社会也叫契约社会。因为每一个人是有权力的,政府权力是人民授权的,它是工商业文明的基础,而农业文明它是家长制,因为它必须在一个血亲结构下集体协作,才能精耕细作才能生存。而家长式是天然金字塔形的。因此它如果要管理,首先要尊重金字塔上面的那个管理体系。因此它一旦说人性恶,就不说上面人性恶,就一定说下面人性恶。


然后管理体系才有助于以家长制的方式建立。所以大家注意人性恶这个学说,在东西方战国中期以后完全一致表达,走向却完全相反,操作方向却完全相反。不是学术上的两端争论,而是两种生存格局的产物,这是大家要特别理解的。由此你就要理解,中国的法家,包括荀子主张严刑峻法,他们的法叫“治理”的“治”。“法治”,而不是“制度”的“制”,“法制”。西方建立的是法制制度,中国建立的是法治手段,法律只不过是君王治理天下的工具,而西方的那个人性恶建立的制度法制,叫“王在法下”,所有人都在法制下,在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


法律在最高端,这两者也是截然不同的。由此就引出东西方人性方面人性恶的理论,展现出社会政治格局却是一个相反格局。西方的宪政这个社会走向也就是工商业社会结构的走向是抑官,也就是把权力装在笼子里,对政府系统严加管控。这个法律叫宪法也叫大法,专门管政党政府和军队。中国的法家自古以来叫恶民,法律不管官方,法律管的是咋样把人民掐死,把人民管好管住,因为人民是暴民,悖乱暴民。这种观点都是从荀子这儿开端的。


请注意,荀子是法家理论的开端者,请回想我讲法家。春秋末期中国法家兴起,纯粹的政治操作,法家学说最终完成,在战国末期韩非子那完成,法家理论它的起点是人性恶。而在理论起点上给法家理论做奠基者是荀子,而这个起点就注定了中国法家和西方法治的重大区别。


这是你解读荀子学说的关键。它比孔孟学说还主张以德治国,变得更糟糕。因为严刑峻法是暴力管控,因此儒家一路流变。那么我们下面对儒家后学做一个评论。


先秦孔儒,他宅心仁厚,克己复礼,他的目的是维护封建制度的完好。他主张以德治国,他不主张严刑峻法,他对生活充满着平和的和爱好生活的态度,这是孔儒最早的儒家状态。


到汉代,已经历经孟儒、荀儒到董儒,儒家已经变态为道家、阴阳家、五行学说,儒家法家杂糅状态,然后把它独尊为国教,罢黜百家,中国从此没有学术思想重新发生的余地。然后外儒内法,挂着羊头卖狗肉,表面上讲仁爱,讲仁义,骨子里行政方式是可峻的法家系统,以极残忍的方式进行管控。


到宋明理学,朱儒出现“存天理灭人欲”。他这样讲,他说“张之为三纲,纪之为五常,宇宙之间一理而已。”他把儒家名教学说变成宇宙之理,他认为人性人欲和天理是违背的,然后强加管制,到明代发展到极为苛酷的状态。


我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朱熹,我再谈一下,朱熹在宋代出现是一个什么局面?大家要明白,宋代尤其北宋后期和南宋,中国工商业发展非常之好。大家看一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派工商市井之局,工商业文明开始普遍成为社会之风。这个时候思想文化界一定受到重大影响,那就是典型代表农业文明的那个压抑工商业的儒家思想,出现破溃之局。


如果按照工商业文明终将取代农业文明这个通道而言,这应该是一件好事。也就是儒家在宋代已经出现破溃局面,如果那个时候继续保持这个破溃,中国工商业持续发展,何至于有鸦片战争后来中国近代屈辱史,朱熹的出现重整了孔儒之说,而且以更严峻的方式重整儒家学说,造成旧文化的全面僵化和加固,造成中国工商业文明萌芽被摧残。所以朱熹理学它经过佛教的改造,在逻辑论上更清晰,我们在佛教课上再谈。它严苛的覆盖过程,如果按照进步论的观点看,如果按照农业文明必趋工商业文明的那个步骤看,它是中国社会的重大不幸。


但朱熹学说能够在当年兴起,又变成主流学说,主流文化,它说明什么?说明中国农业文明结构之稳固,说明中国农业文明结构这个严峻的体系,对工商业文明萌芽过程的阻碍效力之强。朱熹文化思想的表达,只不过是中国农业文明当时稳定进程的思想表征而已。所以朱熹的评价就变得非常复杂。一方面他继往圣之绝学,但另一方面,他摧残了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商业文明转进的先期动作,最终导致中国社会在近代史遭遇重大挫折和磨难。


我们评价儒家后学,请大家注意,它是个一路流变,一路适应这个社会的过程。当这个社会本身在不断变质的时候,学说本身相应变质,维系了两者的基本平衡关系。


我举个例子,今天有很多人推崇阳明之学,王守仁王阳明,心学。那么王阳明的学说究竟是什么?你得读懂它,他的心学你可千万不敢理解为唯心主义哲学。王阳明的心学是当年宋代卢象山心学在明代的继续。心学是什么?我们看王阳明的学说。王阳明说“人心就是天理”,表面上看它是对抗朱熹的。朱熹是“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讲“人心就是天理”,叫“心即理”。但你注意王阳明的“心”指什么?指孔孟之心。因此王阳明又提出“致良知”,也就是你修身养性,你格物致知,你最终要达到的那个终点是什么?良知良能的调动。什么叫“良知良能”?王阳明有八个字,他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圣人就是指孔孟,他说孔孟之道,每一个人的本性中就存在,你在你的本性中调动,这叫“致良知”。然后他讲“知行合一”,他的“知行合一”是什么?圣人之知,孔孟之知,和你的行为配套。所以王阳明学说不是心学,不是一个新思想系统,而是朱熹学说和儒家学说的进一步加固,这是大家要注意理解的。


他没有展开超越中国传统孔孟之学的新思想和新拓展。它只不过跟朱熹一样,是对传统儒学的僵化和加固,变更了一些更巧妙的表述方式,遵行的却是圣人之道,大家千万不要把这个东西理解错,以为它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新思想的萌芽。很多学者在这个方向上解读王阳明,其实完全搞错了,所以理解孔子理解儒家后学的流变,顺着孟儒、荀儒、董儒、朱儒一路走下来,你才能知道中国儒家学说作为中国最主流的国教学说,在中国社会2000多年农业文明史上,起到了一个怎样的稳定性作用和固化性作用。


所谓稳定性作用,就是使中国它的这个文明以极稳定的方式延展了2000多年。


所谓固化作用,就是使这个社会僵化,从而使它的未来必要的社会转型难以进行,最终出现破溃之局,导致近代严重的屈辱史的后果。你只有把这一个儒家后学思脉这样通解下来,你才能理解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社会文明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