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MP3音频全集

下面我们讲荀子,我前面讲过,孔儒、孟儒。第三个就是荀儒。我们先看看荀子的身世。


荀子生活在战国中后期,他是赵国人,他15岁就游学于齐国稷下学宫。


大家知道齐国在战国初期曾经办过一个官办的学府,招集天下文人学子在这个地方教学辩论。这是一个官办学术机构。荀子15岁就到了稷下学宫,以后在齐襄王时,他竟然升到稷下学宫祭酒。大家注意祭酒这个官,就是稷下学院院长,升到这个地位。


那么后来有人在齐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把他从稷下学宫赶走,他就来到了楚国。楚国这个时候的宰相是春申君,于是春申君很欣赏他,就委任他为兰陵令。兰陵就是今天山东苍山县兰陵镇这个地方,给他当了一个兰陵这个小地方的一个长官。


春申君死后他立即被罢官,他被罢官以后,叫“嫉浊世之政,发愤著书,数万言而走”。罢官以后他才开始看这个世界不顺眼,然后开始以批判的方式著书。


这就是荀子的身世。我说这一段是想让大家注意,荀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文人学者里少见的官学正统出身。


要知道先秦时代,诸子百家文人学者,绝大多数都是民间学者都不是官方路数,因此它缔造力极强,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齐备。老子出身州官,但老子在做官期间,做守藏使期间没有著作,失业以后才有了《道德经》。荀子出生官学,但是在在做官学期间做兰陵令官员期间没有著作,罢官以后,嫉浊世而著书,诸子百家像这样出身是非常罕见的。所以荀子的出身别致。


那么荀子提出法后王,提出性恶论。这我前面讲过。而且提出一反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也就是不承认天命说。


这一点跟墨子稍微有点像。那么荀子的学说是儒道法的第一次合流,就是他把老子的道论、法家的思想和儒家的学说糅合在一起。他在道论上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他说天道是有它自己的规律的。圣人尧也是这个天道。坏人桀,夏桀最坏的那个暴君也是这个天道。但是他把这个天道纠正了,他说“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以道也。”大家知道老子的“道“是天地之道,而荀子的“道”是人之道,是仁君之道。同时他开始主张一方面主张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一方面主张严刑峻法。


所以我在上次讲法家课的时候,我说我特别提醒大家注意,法家更多地出自于儒家,而不是出自于道家,它是儒家后学流变的产物。尽管它早期在春秋末期,它跟儒家没有关系,是孔子坚决反对的一个滋生流派。那么下面我们就看看荀子的言论。荀子在《性恶篇》中他这样讲,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说人本性是很坏的,你如果看见人性善的那一面,那一定是装的,是虚伪的东西是假的。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他说人的本性都是朝有利的方向追求的。因此人们争夺生存的条件,而把死亡的危局都留给别人。他说“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他说人的天性就有嫉妒和仇恨这样的恶的一面。他说因此残贼生而忠信亡了。没有忠信,人的天性是不会讲忠信的。他又说,“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他说人因为有耳目之欲,好于声色。所以人的天性是流向淫乱的,而不会流向礼义文理。


他说“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他说如果你顺着人性去展开社会管理,那么社会一定紊乱,暴民一定充斥天下。大家注意,荀子的人性论是性恶论。你听他这一段话说的是很有道理的。人性中的那些东西只要本身发扬出来,一定带来社会紊乱。但是我给大家回顾一段孟子的话,孟子主张人性论,大家听一下孟子这段话。孟子讲“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什么意思?他说人都有怜悯他人之心,这叫恻隐之心。


所以这就是“仁”这个东西发端的那个地方。他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他说人都有羞耻心,有厌恶非礼的东西,所以这就是“义”这个东西在内心中的萌芽。他又讲“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他说人都有辞让之举,人都想让让别人,他说这就是“礼”在人心中的萌芽,“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说人的内心深处都是能明辨是非的。他说这个东西就是人的智慧的来源,智慧的萌芽。大家听听,这是人性善学说的表述,也非常有道理。所以你如果从人性深处讲,人性深处既有孟子所说的善良的本性,又有荀子所说的恶的本性,双方各执一词都是有道理的。


那么人性到底善还是恶呢?我在前面讲过,我们可以从两点来讲。第一,人性受制于社会性,社会体制越良善,人性就一定越良善。社会制度越败坏,人性就一定越败坏。因为在一个败坏的制度中,你保持良善之心就无法生存,你只有用败坏的方式才能在里面攫夺自己的利益。所以人性首先受制于社会性。第二,就人性总体来说,它一定是越原始的人性越善,文明越发展的人性越恶。因为人类文明是一个不断败坏和堕落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越原始的学者越主张人性善。


越后发的学者越主张人性恶的原因。所以大家首先记住,荀子主张人性恶,这个话题我们后面再展开。大家再看孔子下面两段话,孔子讲,“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他这段话是说什么?他说古代最聪明的圣人,他们都知道人心是很坏的,人性是很坏的。因此他们要设立君王,要设立法律,要设立重刑罚,这样天下才能安宁。


大家先听听这个味道,我们下面再谈。接着他下面又一段话。他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他说“天地生”是人生命之本,你生命来自于天地。他说“先祖类之本也”,他说你的祖先就是你人类这个物种的来源。“君师者治之本也”,他说君王和老师就是天下得到治理的源泉,“无天地,恶生?“恶”,这个字在文言文中是何所的意思,他说如果没有天地生命何所在,“无先祖,恶出?”如果没有祖先,人类何所在,“无君师,恶治?”如果没有君王和老师,天下何所治?


“三者偏亡,焉无安人”,他说如果这三者任何一个丢失了,天下就不得安宁。他说“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他说由于这个原因,你的整个政治文化就应该做三件事,敬天地,尊祖先,隆君师。好了,我对这三段话现在做总结评价。首先大家要知道,人性恶,从西方到荀子以后完全一样,古希腊哲人都认为人性恶。我前面讲过环地中海文明其实丢失了人类最原始的文明思绪。由于它那个地方交流过度,进步太快,所以人类最原始的那一层思绪它用光了。


中国东亚是封闭地貌,它把人类最原始的思想完好保留,所以它把人类最早人性善的看法保留下来。那么到了荀子、韩非子主张人性恶的时候,他在人性观上已经跟古希腊对齐了。但是大家注意,西方讲人性恶,和东方讲人性恶恰恰相反。西方讲人性恶,它认为最恶的是谁?最能表达人性恶的是谁?是有组织的人群,谁有组织?政党、政府和军队,因此它们才能把人性恶表达到极致。普通老百姓一盘散沙,想恶你也恶不到哪里去。所以他们在处理人性恶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是管控政府、政党和军队,这是人性恶这个理论基础最终的操作走向。


可中国反过来了,它认为人性恶就是老百姓恶。大家听孟子刚才那段话叫悖乱暴民说,他说:“古之圣人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谓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他说,由于老百姓人性恶,所以才要建立政府,建立强权来管控人性。同是人性恶观点在东西方导出的结论和操作方式却恰恰相反。它说明什么?它不说明两者文化探讨上的不同角度,它说明的是东西方社会生存格局和结构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