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MP3音频全集

我们大致梳理了西方近代古典哲学,接续古希腊哲学思绪所进行的认识论讨论层次。那么我们今天下午讨论一些相关的其他非系统问题。但是解决这些概念的问题,可能对于我们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有一定作用。我们首先讨论“逻辑”。


“逻辑”这个概念,最早在古希腊不明确,表达为逻各斯,拉丁文表述为logos,它的意思是“言辞与秩序”的含义。大家听这个话的意思,也就是某种不分主客关系的规律表述。那么它随后认清感知对象和感知本身的关系可能是一回事的时候,逻各斯的概念逐步引申出“逻辑”这个概念(logic),那么最早使用“逻辑”这个概念,是亚里士多德,但是他用的不是这个词,这个词是后来从拉丁文logos演化过来的。那么亚里士多德给逻辑了一个定义叫必然的导出,也就是当年亚里士多德所承认的逻辑,仅指演绎逻辑,也就是如果给出大前提,再给出小前提,结论是必定的,是唯一的。他把这个东西叫“逻辑”。那么根据我们探讨整个认识论的层次,以及后来逻辑学的扩展性发展,我们今天知道逻辑包含着两重意义,一个是思维推理的先验格律,一个是必然的导出。


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逻辑,仅指思维逻辑,或者叫理性思维逻辑,也就是我们过去的逻辑概念,仅表达在理性推理阶段。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理性逻辑和知性、感性乃至更底层的感应的贯通关系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无从探讨。而且既往哲学家包括康德,包括黑格尔,包括当代逻辑学家,所有学者都认为逻辑理性甚至感性、知性、理性的总和只有人类具备,他们把这个东西称作理智,称作智慧,称作精神,是为人类所独享。但到19世纪、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我们今天已经非常清楚,人类的感知系统是在生物进化的层级中逐步造就的。


而且我们会发现理性逻辑的基础是知性逻辑。形式逻辑,就是知性逻辑的理性表达。我前面讲过,那么知性逻辑的基础是什么?感性逻辑。我们过去一旦说感官、感性、感觉,绝不会让它和逻辑连在一起。可是我们今天知道,它只是在我们显意识底层或显意识后面有一个格律化的整顿序列,它当然也叫逻辑。我比一个例子,我们今天给电脑只是输入了零和一,大量的数码,可是电脑会给我们呈现出来十分逼真的整个图像。比如你做游戏,电子游戏,虚拟游戏,你在这个足球场上可以踢足球,你可以开汽车,场面逼真,可你给它输进去的是什么?


你给它输进去的是一系列零和一的信息元素。那么大家想想我们的感性是什么?外界给我们输入的只是光量子,对视觉而言;对听觉而言,它给我们只是输入的振动波,对嗅觉、味觉而言,它给我们输入的只是某种分子,对我们身体有利或不利的分子,那么我们却把它整顿出一个形象逼真的表象。很明显,它一定背后在视中枢、听中枢以及整个感知中枢中,它一定底下有一个我们不能调动的整理逻辑系统,也就是按格律、按某种秩序进行这些信息整顿的系统,这个整顿的结果才是我们的感性表象。


因此,即使我们把它今天调动不出来,找不见它的具体的这个格律表达方式,但我们可以肯定它后面有一个先验整顿格律,于是我们把它视为是感性逻辑。我相信随着人类信息量的进一步增大,这个东西最终会被整理出来。那么这样我们就出现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通道。严格的讲,它下面还有一层,这就是电磁感应逻辑。比如电子与正电荷碰到质子,它的这个反应方式也是按某种固定的格律进行的。只是在这个逻辑通道,我把它叫广义逻辑。我们把过去的思维理性逻辑因此而命名为狭义逻辑。


过去我们只讨论狭义逻辑,不讨论广义逻辑,不讨论广义逻辑就会发生一系列问题。就是逻辑的来源是什么,逻辑的演运尝试是怎样展开的。那么我们在这个广义逻辑的通道中可以很明显的发现,越原始越低级的逻辑,它的逻辑结构和逻辑格律一定越简单,越高级代偿度越高的高端逻辑形态,它的逻辑结构和逻辑格律一定越复杂,这和物质实体结构完全一致,也就是在物演结构上,我们会看见物演结构是一个不断叠加累续的进程,粒子结构上面叠加原子结构,原子继续组分结构,这就是分子结构;分子结构继续组序,这就是细胞结构,或者基因结构到细胞结构;细胞继续残化,整顿成多细胞有机体,这叫机体结构;机体结构在机体外部层面上的继续残化形成的结构,这就是社会结构。我们会发现物质实体结构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叠加累续过程,那么相应的我们会发现,在这个结构的演化中感应属性增量匹配进行,也由简单到复杂,发生相应的结构代偿和属性代偿的并位延展。这样我们就导出广义逻辑的概念。我们为什么要导出广义逻辑的概念?我们后面专谈。


我在这里先稍微说一下,我们看一下在当今生物学研究方面,所能提供的某些实证。我说过,我讲哲学课尽可能用直观的或者科学的方式表述,以便于大家更容易理解。我们看一看,当代生物学研究在生物感知序列上的表达。无机部分,我前面谈过电磁感应、分子布朗运动、细胞膜上的受体反应,这些我们不再谈,我们下面就谈神经反应系统或者亚神经反应系统的感应代偿增量状态,在生物学实验上的直观表达。我们谈这个问题是为了说明既往哲学家把感知、逻辑这些东西认为是人类所独有,是一种多么狭隘的眼光,从而也导致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知产生严重偏差。


要知道最原始的生物,单细胞生物就已经有某种感知能力。它在生物实验上表达为动趋反应。我比一个例子,比如一个厌氧单细胞,也就是它不需要氧气。对这样的单细胞,生物学家做实验,这些单细胞都是在水中的水生生物。那么生物学家给厌氧单细胞的水中滴入一个氧气气泡,那么这些单细胞会不断游移,最终远离这个氧气泡,这叫动趋反应。也就是在单细胞阶段,它还没有感官,更没有神经,它仅有细胞膜上的受体反应,它已经能够在依存识别上产生最初级的定向运动。


再下来叫趋性。所谓趋性我仍然举例子,比如所有细胞的趋光性,大家知道所有细胞,也包括单细胞生物以及所有生命,它的能量来源归根结底都是太阳能。那么有形动物,包括我们人类,其实你采集的所有食物,只不过是太阳能的集聚,它只不过是把太阳能量集中在植物上,动物吃植物,你又去吃动物肉,归根结底它是太阳能。那么由于地球上的能量最主要的都来自太阳能,那么因此所有的38亿年前的原始单细胞,就都有一个趋光反应,也就是追逐光源而生存的这个反应。


这个反应叫生物趋光性,它甚至表达在昆虫上的“灯蛾扑火”现象,它也表达在眼睛的发生上,也就是眼睛这个复杂的器官,其实是原始单细胞趋光性在漫长的上亿年时间中逐步发展出来的一个感光结构。大家知道这种趋光性从原始单细胞38亿年前一直表达到今天非常顽固。比如新生儿刚刚睁开眼睛,如果你给家里挂一个灯泡,他躺在小摇篮里,你会发现他的眼睛始终盯着灯泡,这是原始生物趋光性在人类身上的表达。因此你要特别注意养婴儿家里挂的那个灯泡一定要非常的暗,否则过强的灯泡会造成婴儿视觉的受伤,这叫趋性反应。趋性反应很多,比如植物表达的负趋地性,也就是它是总是反着地心引力生长,因此叫负趋地性。你把一棵树搬倒,只要它还活着,这棵树后面的枝芽又拐回来正长,这叫负趋地性。这种负趋地性在生物上表达得非常的顽固。这些趋光性、趋地性、负趋地性,这都是趋性的反应。后来再往后叫反射,它已经是神经弧出现以后的较高级反应状态了。那么所谓反射就是感受器,比如我们的感官获得信息形成生物电,通过传入神经进入中枢,中枢处理完,然后通过传出神经以生物电的方式传导给效应器,比如胳膊,比如腿,把这样一个从感受到中枢整理到输出为一个行为效果,叫反射弧。


它已经形成神经网络系统的智能智力反应状态了,再下来叫本能。大家知道动物是有本能的,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一书中专门表述动物本能,动物的本能是非常厉害的。比如达尔文在特种本能中讨论了蜜蜂建巢,它的的那个六棱形槽型是缔造最大空间消耗最小材料的一种建筑结构。如果拿数学上计算,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数学方程才能推导出来。可是蜜蜂用不着做数学,它拿本能就可以把这个蜂巢建成一个最节省材料,容积量最大,然后还最稳固的一个结构。


这种模块化有效复杂反应的模式,叫本能。我们人类在大多数情况下,基本反应仍然被本能所束缚。这个时候知性已经显现,再下来叫动机。动机行为标志着自主意识渐次萌芽,也就是你已经有设定目标的行为规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