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MP3音频全集

大家注意,我讲孔子身世,我就这样简单的画一条线,大家可以看出什么?


孔子不是一个纯粹的文人,孔子首先是一个务实者,我们通常所说的文人思想家,基本上都是务虚者,也就是他一生闭门造车,绝不参与实务。比如老子,比如古希腊各个哲学家他们决不会参与实务,因为务实者务不了虚,务虚者务不了实。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学说显得相当苍白和平淡的原因。


大家看孔子的一生,青年求学,中年办学,壮年做官,直到晚年,周游列十三年,仍然想说服各国国君实现他的政治抱负。直到六十八岁,已经相当苍老,才回到鲁国开始静心做学问,而七十二三岁就死掉了。


因此孔子在真正静心做学问的量上、时间上是非常之少的。而他首先是一个实务家,而且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实务家。我们一般人只知道孔子办学规模极大,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可是大家要知道,有一个老学究叫刘起釪,他是中国民国时代著名史学家,疑古学派的开山鼻祖顾颉刚的关门弟子。


我先简单说一下顾颉刚。顾颉刚在民国时代开创疑古学派,他认为古书上记载的东西大多都是可疑的,越是古史可疑度越高。


于是在民国时代,中国史学界分两派,一派叫疑古学派,一派叫泥古学派,也就是拘泥于中国古代史学文献的记载,以考据注疏的方式研究中国官话。


这两派争论很大。顾颉刚就是疑古学派的开山人,他晚年收了一个关门弟子叫刘起釪,刘起釪老先生一直活到建国以后很长时间。刘起釪老先生在他的书中曾经讨论过一个问题,他说孔子当年办学相当于办了一所丧仪技校或丧仪公司,而且生意红火。


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突兀,但实际上很有道理。大家要知道,孔子当年办学规模极大,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而且这些弟子是终生追随孔子,他跟老子带的弟子是流水弟子完全不同。老子的弟子不追随老子,有问题来问,问完立即走人。孔子的弟子数量极大,而且是终生追随。


我举例子,孔子著名弟子颜渊也叫颜回,他的父亲叫颜路,两代人追随孔子。再比如孔子著名弟子曾子,他的父亲叫曾晳,两代人追随孔子。大家想想,孔子庞大的弟子群,大家终生追随孔子,等于孔子办了一个巨大的学团,它的经济平衡怎么维持?要知道孔子的学费很低,叫“束修以上未尝无悔。”古代的学费叫束修,什么叫“束修”?一束干肉。交这样一点学费,孔子就说我从来没有不教导过他。


要知道今天的民办大学全都是企业家在办,为什么?经济平衡无法落实。国立大学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每年给它数十亿资金,它还收非常高额的学费,尚且很难维持大学的经济平衡。孔子学团巨大,终生追随,学费极低,有没有政府补助?它怎么维持经济平衡?大家要想这个问题。


而且孔子的弟子有中国有一个成语叫“登堂入室”,我们今天说这个成语已经完全变味了。登堂入室这个词的原意是指孔子带弟子的方式,前面还有两个字叫及门。什么意思?


最好的弟子才能入室,跟老师讨论,听老师讲课,这叫入室弟子。另外大量的弟子站在门外,等入室弟子出去传达,这叫登堂弟子。还有一群更可怜的弟子在门外站着,不在庭堂站着,再由庭堂弟子出去转达,这叫及门弟子。


孔子如此大的一个学团,学费极低。鲁国当时不过百万人口,他居然弟子三千,相当于现在办了一个在校生数十万的大学。他怎么维持经济平衡?


大家再想一个问题,孔子收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什么叫弟子三千?什么叫贤人七十二?所谓弟子三千就是普通老百姓的贫寒子弟,所谓贤人七十二就是贵族子弟。


我在前面讲过,古代是世卿世禄制度,世袭制度,平民弟子读书再好,你也不可能做官。所谓“学而优则仕”只对贵族子弟有效,这叫贤人七十二。


那三千平民老百姓弟子为什么要跟着孔子学习?他学的再好也做不了官。他学什么?学一门谋生手艺。而当年最大的谋生手艺是什么?丧葬,埋人。所以孔子曾经给他的著名弟子子夏说过一句话,他说“女(通假字)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说你是君子儒不要干小人儒的事,可见孔子很清楚的把他的弟子分出两类,一类是贵族子弟——君子儒;一类是平民子弟,小人儒。君子儒学而优则仕,小人儒学一门手艺谋生。


而当年最大的手艺是什么?丧葬文化。要知道古代平均人类的寿命只有不到三十九岁,死人的事不断发生。那个时候生育量很大,死亡量很大。所以古人又把丧葬文化做得非常复杂,孔子又把丧葬文化的复杂过程理论化,导致普通老百姓家里死了人不找孔子,死人都埋不到土里去。


因此孔子学团生意红火。大家要知道,老子在他的《道德经》里用过一个词叫“出生入死”。我们今天这个词汇的含义已经变成视死如归的意思,搞错了。老子是说出生入死这个词的含义是人一生出来就朝死地里跑,叫出生入死。


我们怎么知道它是这个含义?因为老子在后面随后就跟了一段话,他说“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他说人一出生就往死地里跑,真正生下来能活的十个只有三个。然后说“死之徒十有三”,就是刚一生下来,十个孩子就有三个孩子死掉了,古代没有消毒方式,一剪脐带破伤风感染,十个死掉三个。还有三个应该能活,但他却“动之于死地”。什么意思?文明人要在社会上争功名,比如参军打仗,这叫动之于死地。所以古人寿命极短,死亡事故又极多,因此丧葬文化就非常兴盛。同时丧丧葬过程又非常复杂,于是孔门生意红火。


我再举个例子,你翻开《论语》第一段话,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假字)乎。”我们过去怎么解释?边学习边复习,所以很快乐,搞错了。谁复习会快乐?复习是个最枯燥的事情,是把“习”这个字解读错了。大家看看“习”这个字的甲骨文,它上画一对鸟的翅膀,底下画一个目标符号。这个字就是“习”这个字繁体字的来源。它是什么含义呢?


它是小鸟最初长到羽毛刚刚丰满的时候,由老鸟带领它指定一个目标练习飞行,叫“习”。可见“习”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实习、见习的意思。所以孔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指边学习边实习,边埋人边挣钱,所以“不亦说乎”。


我们除了讲这些以外,我们是有铁证的。我前面讲,孔子来到齐国,曾经被齐国国君齐景公看好。齐景公认为孔子这个人很行,于是想重用孔子,结果齐景公的宰相晏婴,史称燕子,是中国诸子百家一子,阻挡。晏婴为什么阻挡?


《史记》上记录了晏婴一段话说,“孔儒之流,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说孔子这个人特别爱把丧葬文化做得很复杂,以至于普通老百姓家里死了人,埋一个人把家都搞破产。说国君你想富国强兵,他给你把家都搞破产了,你怎么富国强兵?这是后来齐景公最终没有重用孔子的原因。


我们再看一个证据,孔学当年的一个重要对立面,就是墨家。墨子曾经提出儒家学说有四项足以丧天下。其中就有一项叫“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意思是说,儒家学说厚葬文化,棺材都要两层,一层棺一层椁,衣服、使用品都要陪葬。送死就像走到远方、远徙一样的复杂。一个埋葬的过程光哭泣就要三年,年轻人不没有人扶都站不起来,不给个拐杖都走不了路。送葬三年期间“耳无闻,目无见”,什么事都干不成。墨子讲“此足以丧天下”。可见墨子也认为孔子当年把丧葬文化搞得极复杂,而且通行鲁国、通行天下,是一个足以丧天下的劣迹。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说孔子当年办学相当于办了一个丧葬技校和丧葬公司,我们今天仔细分析它是成立的,大家注意我的意思。我不是讲孔子想发财,孔子也绝不是个求利之徒。但孔子办追随弟子大学团,他必须解决经济平衡问题。


而且他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小人儒,读书是不可能做官的,凭什么追随他?我们通过这些东西推理,刘起釪老先生说他办了丧葬技校和丧葬公司,至少在某种程度上相当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