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MP3音频全集

商鞅原名叫卫鞅,保卫的卫,卫鞅。也叫公孙鞅。大家从这两个名字上就应该可以看出,商鞅最初是卫国人,而且是卫国公族子弟。说到这里,我不得不专门讲一下卫国。


我们先看一下先秦时代、春秋战国时代最重要的两个国家,一个是宋国,一个就是卫国。为什么我要特别讲一下这两个国家,是因为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家、学问家,基本上都出身在宋国。为什么会这样?


是因为我前面讲过周书记载“惟殷先人,有书有册”,就是只有殷商人当年才是有文化的。武王灭商以后,就把商朝贵族专门在朝歌之地给他建立了一国。这就是殷国。而且任命殷纣王的儿子武庚作为殷国首领,武王刚一逝世,武庚叛乱,联合蔡叔、管叔,也就是武王的两个弟弟派驻在中原地区,监督中原各国的两个武王的弟弟周朝的重臣一起叛乱。于是周公旦率军扫平叛乱,斩杀武庚、囚禁管蔡,然后把当年殷商移民的贵族另迁一地,这就是今天河南商丘之地。另立一国,这就是宋国。


由于宋国是殷商贵族移民的封国,因此宋国文风茂盛,因此中国先秦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老子,我前面讲老子课的时候讲过,老子很可能是殷商遗民,而不是楚国人。孔子,我前面讲过孔子祖上宋国人,墨子宋国人,此子姓墨子——子墨子,所以可以证明墨子宋国人。庄子,宋国人。


大家看,最重要的思想型人才、学术型人才,理论型人才都出自宋国。


第二个值得一提的国家,这就是卫国。卫国是武王克商以后第一批七十一封国之一。


大家注意,武王最初建立分封,这七十一国里分两部分,一部分叫封国,一部分叫服国。所谓封国就是武王血亲和重臣,姬、姜两姓的封国,所谓服国就是夏商两代原有的大部族最后保留的固有封国。由于他们臣服于新政权,因此分封国、服国之差别。比如陈国就是舜的后裔,比如杞国,杞人忧天之国,传说就是夏的后裔。这都是服国。


武王最初分封的时候,把殷商最重要的中枢之地,也就是今天安阳周边的那一片地方封给了他最亲爱的小弟弟康叔。康叔因此对卫国后来的影响极大,也就是他坚守武王最初建立的封建制度,绝不允许发生任何变革。康叔后代在卫国执政,取全面保守态度,这是第一点。


第二,我在前面讲过,孔子五十五岁被罢官,由于他的一个重要学生子路的两位内兄在宋国做高官,因此孔子周游列国,最早进入卫国,而且在卫国逗留时间最长,三进三出长期办学。于是在卫国收留了一批重要的后续弟子,包括子夏在内。因此导致卫国重叠了第二重文风。


第一重它是当年殷商中枢之地,文化之重镇就在那个地方。第二重是孔子在那个地方办学,由此缔造了卫国独特的实用性人才。


大家看,卫国出现的人才吴起,卫国人。卫鞅,卫国人。张仪,卫国人。有学者认为,鬼谷子有可能也是卫国人。大家会发现卫国是一批重量级的实用型人才的发生地。但由于康叔过度保守,康叔及其后裔导致卫国难以变革,这些重量级人才在卫国无法伸展,于是纷纷离开卫国另寻舞台。这就是卫鞅从卫国来到魏国的原因。


说起来卫鞅是公孙鞅,是卫国公族子弟,也就是卫国国君这一脉的血脉,但他却把自己的身段放得极低,居然来到魏国宰相公叔痤门下做一个食客。


大家知道,战国时代各国贵族有养食客的习惯,最著名的就是战国四公子,平原君,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他们养食客最多,竟达三千之众。我们今天的大量成语像“鸡鸣狗盗”,“狡兔三窟”,都是来自于这些食客的故事。


卫鞅把自己的身段放得极低,他竟然到公叔痤门下做一个食客,也叫门客,然后被公叔痤任为公叔痤府上的一个小官,官名叫中庶子。公叔痤每次上朝以前要跟他门客中能力最强,学识最广的人讨论国政,以便于他能够上朝有所进言。


他后来发现这些门客中最年轻的卫鞅,每次看法跟他人都别然不同,而事后都能够证明唯独他的见解深刻而实在。于是公叔痤对卫鞅刮目相看。但是公叔痤位高权重之时,从来不把卫鞅推荐给魏王。公叔痤老迈将死之时,魏王来见公叔痤。这个魏王,就是著名的魏惠王,后来也叫梁惠王。


我简单说明一下,魏惠王这个人在历史上太有名了,尽管他实在是一个昏君,他之所以后来叫梁惠王,是因为丢失卫鞅。商鞅在秦国变法,打败魏军,夺回西河郡,威胁魏国固有首都安邑,逼迫魏国不得不迁都到大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附近。从此魏惠王叫梁惠王。


魏惠王是个昏庸之王,为什么名气最大?好附庸风雅。大家知道,魏惠王当年广泛结交和善待当时的著名诸子。你读一下孟子的书,大量的篇章都是孟子跟魏惠王见面时候的对话。你读一下庄子的书,也有跟魏惠王的对话。魏惠王甚至任命一位著名的诸子,叫惠施,也叫惠子。他是庄子的好朋友,你读庄子书,不断见到庄子和惠子的辩论,魏惠王居然把惠子请到魏国做宰相,真可谓附庸风雅,达到极致。由于文人名垂青史,魏惠王随之名垂青史,可见附庸风雅还是很有一些好处的。


就是这位魏惠王前去见到公叔痤,他问公叔痤说你百年之后,谁可以继承你的相位?公叔痤说,卫鞅。魏惠王大吃一惊,因为卫鞅名不见经传,魏惠王根本不知道卫鞅是谁,突然提出这个人可以做国相。魏王认为,这是公叔痤老糊涂了。因此不予搭理。公叔痤一看不行,再把魏王叫回来,说如果我推荐给你的这个人,你不能重用,请你务必杀了他,千万不敢让他流失国外。公叔痤这个人很有意思。魏王一走,他回身就把卫鞅叫到床前,给卫鞅讲,我向魏王推荐你,看来魏王不能采用。我建议魏王杀你,请你赶紧逃跑。


公叔痤这个做法其实是很对的。他为公为国家,把该说的话说到;为私为朋友,把该说的话也说到。剩下的是看你们各自的造化。结果卫鞅纹丝不动,根本不当回事。公叔痤死后,公叔痤的其他门人就问卫鞅,说主公临死以前让你逃跑,你为什么不动?卫鞅说一段话,可见卫鞅的智慧。他说如果魏王根本就瞧不起我,不任用我,他也就一定不屑于杀我。因此我根本没有人生安危的问题。果然魏惠王把卫鞅是谁早就忘在脑后了。


于是卫鞅优哉游哉来到秦国,我们下面就来看一下秦国的局面。秦国这个时候一派衰败之象,秦国新任国君秦孝公,他的父亲叫秦献公,就是在诸侯战争中受重伤而亡。秦国当年受中原各国严重欺压,秦国一片衰败。


大家要知道秦国的衰败是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我前面讲过,春秋时代秦穆公曾经几乎做过一次春秋五小霸,秦穆公之后史记原文记载,他的十四位后续君王昏聩,司马迁所用的原文叫“君臣昏乱,连续十四代”。所以到战国初期,秦国已经是一片衰败。


秦孝公二十一岁继位,面对重大的大国竞争压力。史书上记载这样一件事情,说孝公元年,六国开盟会,中原五国加楚国开六国盟会居然不邀请秦国。史书没有记载这次盟会讨论的是什么问题,但秦国上下是一片恐慌,认为这次六国盟会就是在讨论大家怎样瓜分秦国,可见当时秦国国势之危。秦孝公在此压力之下,发出著名的招贤令,向中原文明各国招贤。《史记》原文记载,秦孝公讲,“凡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他的意思是凡是能出奇计使我秦国变强大的人,我愿意给他高官,并愿意分半壁江山与之共享。


商鞅,卫鞅就是在这个招贤令的感召之下来到秦国。大家要知道,当年来到秦国的其他国家的士子非常之多,商鞅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其中一员,商鞅怎么能够得到秦孝公的重用,他怎么能够被秦孝公看见呢?史书记载,商鞅走了一个孝公嬖臣的后门,所谓“嬖臣”,要么是指太监,要么就是指那个最低下的为君王取乐的弄臣。商鞅竟然走这样卑下的门路,一定要见到孝公。史记记载,他跟孝公见面三次,谈话三次。第一次不欢而散,孝公听得直打瞌睡,第二次孝公勉强听得下去,他一再求见。第三次,两人相谈甚欢,然后跟孝公配合,商鞅变法由此开始。


商鞅这个人能够在秦国变法,当然主要功劳归给秦孝公。大家要知道,商鞅只是一个客卿,他在秦国没有任何政治势力,而任何变法一定触动秦国原有贵族利益集团的利益,一定造成贵族集团的反扑。他全凭秦孝公一肩扛住,这才能让商鞅在下面安然持续变法。所以孝公承接着极大的政治压力。而且大家要知道政治合作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利益太大。普通老百姓朋友亲戚关系很好处,你一旦做企业家,你早期的亲朋关系最终绝大多数会崩坏,为什么?利益太重,人际关系特别容易崩裂,而政治合作利益关系更其重大,因此合作难度极高。


而卫鞅和孝公竟然亲密无间合作二十余年。商鞅这个人运气很好,孝公尽管承担巨大压力,四十四岁就病逝,但毕竟陪伴商鞅变法持续二十一年以上。孝公一死,商鞅立即被贵族反扑——车裂。但下一任国君秦惠文王虽然车裂了卫鞅,但是商鞅变法积重难返。而且秦惠文王深知商鞅变法的成效,延续商鞅变法,历经后面六世君王之推行,到秦王嬴政,最终统一天下,从此号称始皇帝。


所以我们可以讲,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变成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首先的奠基者就是商鞅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