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王东岳:智人迁徙过程中留下了什么文明线索?【音频】
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MP3音频全集 【加微信:1198602971】
1.6 智人迁徙过程中留下了什么文明线索?
殷墟的马车
我们讲人类文明是随着现代智人迁徙过程而逐步发生,以至于迁徙定居的时间对人类文明发生的梯次都造成影响。我们今天说农牧业文明发生在1万年前,但实际上我们今天不能探索的因素,可能要伸展到几万年以前,我们有什么依据呢?大家知道语言学家很早就发现,人类地球上所有人种的语言居然有内在发音上的同构成分。比如在印欧语系中,羊这个字owis,在立陶宛、在印度梵语、在拉丁语、在西班牙语、在俄语、在希腊语、在爱尔兰语、在英语,居然发音基本一致。它说明人类早年的语言不是在各个地方分别发生的,而是在人类原始迁徙的数万年过程中,逐步推展,而然后各自分力发展的。
大家再看有学者研究,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一直到太平洋中南部的波利尼西亚岛屿,居然发音语系非常接近,叫原始南岛语系。是因为当年南迁的人是随着这条水路或者陆路走过去的,因此它们最原始的用语,比如像鸟、猪、狗、米、耳朵、头发,发音都非常接近。但凡到近代使用的语言,比如枪,比如炮,比如坦克,于是世界各国的发音完全不同。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完全成为语言分立区。
我再举个例子,中国的黄帝叫轩辕氏,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因为轩辕这个词是形容车辆的,黄帝大约在4000多年以前存在,那个时候中国人从来没有车辆,怎么会有轩辕这个词儿?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把黄帝叫轩辕氏,一定是车辆传到中国以后才发生的一个名词,被后来人赋予黄帝。他的来源为什么把它叫轩辕氏?他跟古希腊战神阿瑞斯的形象完全一致。大家知道古希腊战神阿瑞斯试驾着战车天马行空的,于是中国的黄帝——黄帝炎帝的那个黄帝,他的封号居然叫轩辕氏。大家在看西方的诺亚,大家知道叫诺亚方舟,来自中东地区,他跟中国人所说的祖先女娲发音非常接近。也就是说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女娲和诺亚,很可能是一个语系的表达。这些方面是语言学者研究的结果,我们并不能确定。但如果这个东西稍有一点道理的话,他就证明人类早年的文明传布过程是在现代智人迁徙的这个通道上不断流布、扩展的,它是一个全人类文明的全球化原始进程的表达。
我们是稍微讲一下陶器,前面我们对农牧业做了一个简单的说明,我们为什么稍微讲一下陶器?是因为陶是人类缔造的第一个非自然人工材料。大家知道在陶器以前,包括农业、牧业、石器、木器,人类用的都是自然物。陶器是第一个人工材料,粘土加水加火,这是人类缔造的第一个人工材料。因此它在人类文明中极关重要。你到古遗址去看,最主要看什么?看彩陶。那么陶器,他对人类文明后来造成重大影响,是因为烧陶是人类用火技巧的重大提升。
我们前面讲工具的发生可能不能成为文明的前夜指标,因为所有大量的中低等动物都在用工具,但是用火确确实是人类独有的能力。那么人类早年用火,只能堆成篝火,而篝火这个方式是不可能烧陶的,因为堆出来的火温一般只有四五百度高,而是烧陶需要的火温要在700到800度左右。请注意,烧瓷——它的火温要再升至1200度以上。那么人类当年制造陶器怎么做呢?他必须把火拢在火窑里去烧,这样火温才能提高到800度以上。烧陶训练了人类把握火候的能力,从而为人类后来的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奠定了基础。大家知道,铜的熔化温度——熔点是1083.4℃,铁的熔点是1353℃。人类早年在窑火中烧陶,使得人类用火的技巧升高,从而为后期的文明做了铺垫。有学者研究发现,陶器有一个从地中海,也就是人类迁徙最早文明发生点,向东亚地区全部的将近一万公里的一个彩陶文化带。什么意思呢?也就是陶器的发明和制作,很可能不是分布在地球不同地点的现代智人分别发明的,而很可能是在文明迁徙通道上流布而来的。因为人们发现所有在这个一万公里彩陶带上,凡是画水纹全都化成锯齿形的纹路,凡是画动物躯壳、动物躯体部分都是打成斜线,画成格子,然后在中间蹲点。
这个统一的图形表达着人类彩陶的发生,是一个传布过程,而不是一个分头滋生过程。因此我们就可以看到,比如在青海的马家窑彩陶,他的制型和色彩就相对土朴;而到了陕西半坡和河南仰韶遗址,你就会看见彩陶更鲜艳,制型更复杂。彩陶上的陶文甚至出现了某种生死追问的哲学追问;而到了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你会发现他的制型更复杂,竟然出现了纯粹的黑陶,这个难度是很高的。因此我们会发现从西向东彩陶的发展过程呈现一个逐步复杂化、鲜艳化、逐步升高的过程,表达的他的流布路线。
当然现在学界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和证据。比如在甘肃大地湾遗址,就发现了8000年前的彩陶,甚至有学者认为,青海马家窑彩陶是从中原地区返流回去。当然这些东西我们今天虽然不能确证,但是说一万公里彩陶带这个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成立,成立在它跟现代智人的迁徙和人类文明的流布过程相一致。
下面我们讨论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所有人持有的都是进步论。什么意思呢?我们认为但凡是进步的就是好的,但凡是原始的落后的就是不好的,以至于今天进步先进都成为褒义词,原始落后都变成贬义词。可是大家一定要知道,进步论这个观念是近代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舶来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恰恰相反,不是进步论,而是保守论。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孔子自述,他说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什么意思呢?什么叫述而不作?我只叙述前人的东西,绝不创新和创作,这叫述而不作。什么叫信而好古?我只相信和爱好古人的东西,但凡是当代人的创新和发明,我一律反感,这叫信而好古。它说明什么?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恰恰相反是保守论,不是进步论。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清楚。
我们举一个实例。这张图是出自河南安阳殷墟的一辆两轮马车遗址。大家看,这个两轮马车一旦出现,它就十分完善。我们在考古学上没有发现他的过度、进步。我前面讲过,最早驯化马匹的很可能是中亚南部的,中亚人驯养了马匹。据历史学家考察,最早发明轮子和车辆的很可能是古巴比伦人。那么这个车辆一到中国就十分完善,它说明什么?说明这个车辆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从西部传入中国,这是它一出现就十分完善的原因,唯一可以解释的原因。
大家看这个车辆,它用一根轴穿两个轮子,一根轴穿两个轮子的车辆,它一定有一个问题,就是它两侧轮子的转速始终一致。那么车辆在拐弯的时候,外轮的转速一定大于内轮,因此这个这种一根轴穿两个轮子的车辆,他就只能快速直行或者慢速拐弯,它没法快速拐弯。因此中国人把这种两轮车一直用到辛亥革命前后。四轮马车是中世纪后期西方人发明的,发明四轮马车有一个极大的难度,它不能用两根轴穿着四个轮子,因为四轮马车两侧轮子始终转速一致,它连慢速拐弯都拐不成。因此发明四轮马车有一个前提,必须把轴从中间打断,用齿轮重新咬合时,两侧的轮子转速不一致。这就是我们汽车下面的那个大包,今天叫差速器的那个东西。四轮马车的发明,缔造了今天汽车底盘的前身。
我讲到这,大家一定会觉得我在污蔑中国文化,因为中国文化不讲创新,连用个车子都用的是最古老的老车。我讲课不讲好与坏,只讲所以然。因为讲好与坏,是你带着情感色彩,站在不同立场的一个偏角评价。你只有明白一种文化得以发生和得以运行的所以然,你才能理解这个文化的实质和内涵。中国人不创新,是因为它的文化始终是保守论。我们今天听觉得保守论一定是很有问题的。可实际上我们得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我建议各位,如果我们要从人类的古文明探求其线索,如果我们要以跟我们比较亲近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主线索,那你在听我课的时候,首先就得把进步论打掉,或者至少暂时把进步论从自己脑子里腾空。这样你才能听懂我们这节课往下讲的那个线索,你才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素质。而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你凭什么说先进的东西就是好的?你怎么知道先进的东西不是最坏的东西呢?没有任何人精心考察过这个东西。所有的人都只不过是拿直感,或者随着它人云亦云,由此造成了一种今天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这个话题就是进步论和保守论。他们到底内置是什么?听人类古代文明,听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腾空进步论。我们前面都只算是对一个基本概念做点滴探讨的零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