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MP3音频全集

我们今天讲中国文化的衰落。


公元一千年前后,也就是公元后十世纪前后,中国当时处在世界文明的前列,总体经济实力也名列前茅。随后,成吉思汗携带着中国的高技术,通过欧亚大陆桥,以优势姿态打开了步入世界的大门。然而至第二个千年末,中国社会却又居然沦为最衰弱也最落后的样板,而且几至亡国。自此以降,中国文化走上末路,即便后来国势复升,似乎也是西学东渐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化从此一蹶不振。


我们今天得回答一个问题,何以会有如此之大的落差?为什么中国近代文明快速衰落?这个问题实际上往深里讲,就是要回答,什么叫近代文明史?什么叫现代化?


我们谈这个问题,不免又再次讨论东西方文化的比较。这个话题之所以在现代中国乃至近代中国,它历来是中国文化界最重大的课题。就是因为中国的社会转型逼迫着这个问题必须得到回答。


我们下面先讲一下“国学”。大家注意“国学”这个称呼是非常不恰当的,因为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国学,严格来讲。而且大家要知道,在中国近代以前,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从来没有过“国学”这个称呼。


什么叫“国学”?我觉得对这个问题回答最好的是北京大学教授一个叫李零的先生,用一句话所做的表达,他说“所谓国学,就是国将不国之学,就是不中不西之学。”什么叫“国学”?就是中国衰败,中国传统文化破碎,而中国人又不甘于使之破碎,然后把它拾起来,整理起来,高高举起来,表明它还没有衰败。这个东西叫“国学”。而且它早已经丧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和外部架构。它实际上是西学对它的全面反观。


因此今天讲国学的人,你看他的视野,包括我在内,全都是站在东西方文化比较和东西方文化综合的态势上在讲国学。


因此李零又说,它叫“不中不西之学”。这说法是非常恰当的。所以请大家记住,我们一旦说“国学”两个字的时候,我们其实就是在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败。这两个字就是“衰败”的同义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表达方式。


十九世纪末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兴起洋务运动,当时其中的领军人物冯桂芬、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概念所谓“体用之辨”,它表达的是什么?就是想用中国文化对抗西方文化的侵入,结果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


以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的失败为标志,洋务运动结束,“体用之辩”消失,全面清理和抛弃中国文化的思潮涌动。这个时候国学才真正现身。所以二十世纪初,身为同盟会会员的章太炎,在他的一本著作叫《国故论衡》中,首次提出对传统文化或者说对破碎的传统文化重新整理。“国故”这个概念就是最早“国学”概念的来源。以后我们把“国故”这个词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国学,一部分叫国粹,其实两者早年没有区别。


我们现在把它区别一下。所谓“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部分。所谓“国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成分以外的那些应用部分,包括陶瓷、京剧、昆腔、诗赋等等。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大,放在世界文明的格局上,什么叫中国传统文化?什么叫“国学”呢?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它,叫古代主流的地缘封闭性农耕文化之总成。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是人类农业文明最典型集成度最高,最精致的农业文明文化体系。这就是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或者国学的基本内涵。


它当年是世界文明的主流,普行于世界各地。由于世界各地都是农业文明,所以当年它们互相兼容性极高。当年的原始农业文明,相互之间是可以通融交流的。


什么是“西学”呢?跟国学对立的一面。其实是远古时代非主流的环地中海开放型复合文化的总称。所以请大家回忆我第一节课,所谓“西学”,实际上是环地中海地区交流态,一个地貌促成的农业生产条件不佳,最终荟萃于古希腊的半农业半工商业文明。这个东西最终发育为今天的西方文明。


所以我再强调一遍,它是古代非主流的一个文明萌芽。所谓文艺复兴的回潮表明,典型意义上的“西学”实际上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特定阶段,古希腊现象只不过是某种孤立的预演而已。


我这样讲,在大观上,大家首先把国学和西学,东方传统和西方文化在起源上分清楚,它的实质内涵其实不是国学或者非国学,也不是东方或西方文化的差异,它的实质含义是农业文明和工商业文明的代名词。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把它理解透彻。


我们下面看一下人类文明演化史的大观。


大家知道中国史学界流行一句话,叫“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清之后无华夏”。这句话听起来是很有道理的。


所谓“崖山之后”,是指南宋最后的一场战役。南宋最后一个皇帝投海而死,南宋王朝覆灭。它说崖山之后就没有中国了。因为是蒙古人打掉了中国,而蒙古当年不属于中国,所以元朝中国是做了一次亡国奴。而且由于蒙古人是落后的游牧民族,它打掉了当时最先进的宋代文明,统治中国达八十九年以上,所以当年的中国全面覆灭,这是“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这个说法的来源。


所谓“明清之后无华夏”,是指在元代以后,明清时代都继承了或者部分掺杂了元朝文化的特点。尤其到清朝第二次女真人再度侵入中国,使得中国原有的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异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样貌出现了一些差异,因此被说成“明清之后无华夏”。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韩国人到现在都认为他们才是东亚文明的正统。为什么?因为清代没有侵入朝鲜半岛。所以你看朝鲜半岛近代的王朝穿的服装还是明代的服装,所以他们认为东亚文明真正的继承者是他们,而中国早就把它丧失了。


但实际上这句话大成问题,因为这句话里包含了一个含义,它的意思是说中国文化是被外族游牧民族的侵入破坏掉的。这个说法根本不成立,请大家想想,什么叫“中华民族”?什么叫“华夏文明”?


早在先秦时代匈奴,秦朝是西戎,汉代南蛮子楚国人建立王朝,以后唐代是鲜卑人和中华土族的混合血统统治中国,然后元代蒙古人,清代女真人。


我们所谓的“中华民族”历来是东亚地区游牧民族和我们相互融合的产物,这才是“中华民族”。所谓“华夏文明”,实际上是以中原农业文明为主,然后游牧文化不断冲击,注入中华农业文明以血性。


这句话什么意思?农业文明是典型的和平劳作,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冲突,才使得中国农业文明的文化基因里始终保持着“文质彬彬”,“质”的一面,也就是有血性,有战斗能力的一面,这是华夏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所以说“东亚游牧业文明灭掉了中国国家和中国传统文化”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牢牢记住“夏夷融汇,方有国族”。


中国文化的衰落,如果不能归因于游牧民族的侵入,它归因于什么?我们追究它的根源追究到哪去?农耕文化势不可挽,就是农业文明退潮了。当工商业文明来临的时候,农业文明的衰败之局就已经注定,这才是问题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