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个层次的物态存在实际上是一个因弱化而代偿,又因代偿而弱化的衍运过程,甚至可以将某一层位存在之内的点滴变化,都视为无数代偿的“量变”积累,或不同分层方式的“质变”跃迁,因此在任何孤立系统内,代偿过程的逐步贯彻就呈现为递进不止的“过度代偿”或“失代偿”。

 
换言之,每一步代偿其实都是对原有存在度的一次丢失或亏蚀,它使得任一演进步骤都不免面临着代偿终极的逐渐逼近或突然抵达,是谓“衰竭”或“灭亡”。
 
就个类存态而言,“衰竭”是存在度趋向于“失度”(即过度代偿或失代偿)的表现;就整体存续而言,“衰竭”是存在效价趋近于0的指征。
 
“灭亡”就是代偿效价发挥到个类存在度或整体存在度所限定的极致的结局。
 
在宇宙演化的初期阶段,由于存在效价相对饱满,代偿增量比较单薄,因而物理物态和化学物态的兴衰过程就表现出本质性的平滑过渡的直线动势;乃至宇宙演化的后期阶段,由于存在效价流失久远,代偿增量逐渐厚重,因而生命物态的生死轮回随之呈现为非本质性的起伏跌宕的波状曲线;而且,愈晚近的物种,愈显示生死关头的大喜大悲。
 
【反之,回顾原始形态的单细胞生物,几呈无关生死的平直延续,其分裂增殖的方式,简直是将“生死交替”化为“生死同一”。】
 
可见,直观上较为切近的盛衰波动型衍存曲线,其实仅仅表现了代偿属性的浅层形象,并借以掩盖了存在本性的深层动势:即自然存在效价一往无前的直线下倾规律
 
质言之,从存在失存,是物质演化运动不可逆转的唯一走向。
 
这就产生了有关“失存”概念的内涵问题:存者何所“失”?失者何所“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