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感”与“应”不仅是同源的,而且是同构的。

 

从理化阶段的“感应一体”出发,假如到生物阶段的起始位点上,我们可以把“感”的自然分化人为地界定成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层次结构,那么,同样地,我们也就可以把“应”的自然分化人为地界定成应向、意向和志向的层次结构。

 

【注意:(应向、意向和志向的)“向”字与(感性、知性和理性的)“性”字在这里是等位同义的,即从宏观角度着眼,二者均含有“属性代偿向量”的综合意蕴;但若从微观的、具体的感应运动上看,则“向”字较偏重于“动向”的规定,而“性”字较偏重于“动量”的规定。这就是我们在“意志”(亦即“感应”的“应”)项下选用“向”字的主要原因,其次也是为了照顾中文语言固有的习惯。】

 

所谓“应向”,可以直接参照当代生物学上从趋性到反射的总体概念,它呈现为自原始生物的无器官感应(或非神经感应)到高等生物的感受器-效应器感应(或神经质感应)的瞬即定向动作(对此有兴趣的读者,请另阅有关的生物学专业论著)。从构成关系上讲,“应向”与“感性”处在同一感应代偿层级

 

所谓“意向”,约略类似于一般书面用语中的“情欲”或“情绪倾向”的概念,它呈现为脊椎动物前后之物种的“躁动意境”或“欲望”,即呈现为从事某种活动时的神经张力状态和心理运动指向。从构成关系上讲,“意向”与“知性”处在同一感应代偿层级

 

所谓“志向”,就是既往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的“狭义意志”的概念,它呈现为高等动物强烈的“意识倾向”及“行为倾向”的总和,且与作为物种或个体定向反应行为方式之基础的“气质”和“性格”等心理背景有关。从构成关系上讲,“志向”与“理性”处在同一感应代偿层级

 

与“感知系列”的演进过程相类似,这个“意志序列”的演进过程同样表达着——


(a)进行性扩张的(所以生物的感情发展会越来越充沛,以至于从主宰情愫发生的丘脑投射系统到实现情愫表达的面部表情肌都要数人类最复杂);

 

(b)下位层次决定上位层次的(所以潜意识的或情绪性的心理层面常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甚至主宰着人的理性思维);

 

(c)上位层次抑制下位层次的(所以清明的理性会轻蔑情绪的颠簸,而理智地克服感情用事正是人类行为的一大特色);

 

(d)从无结构态向结构态演化的(所以无论从情、理、志等任何一个角度上看,各个物种的精神发育明显呈现出越来越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倾向);

 

——等等代偿性运动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