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MP3音频全集

《易经》三法则


我们现在先讲《易经》三要。这个话题我们先谈《易经》三法则。大家注意,“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中国“易”这个字到今天,它的第一含义是变易,是讲变化的。《易经》之所以取名为“易”,是因为它要研究变化。我这样讲没有讲出深意,大家觉得太普通。我换一个讲法,大家才好理解。


要知道人类远古时代,人类的文化和智力水平,相当于一个幼儿,相当于一个儿童。请想想你小的时候,你怎样理解世界?你看待这个世界一定是静态的。山山水水,你绝不会想到山是逐步发生的,它原来是海洋的底部、海床,你会想到吗?你绝想不到。


河流是不断变更的,气象是不断变化的,人生是逐步延展而至衰老的,这些对于一个儿童都是无法理解的。对一个儿童来说,他认为世界是涌现的是静态的,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是不是这样?因此人类在远古时代,他是没有意识到这个世界居然是变化的。当上古先民有一天他们突然理解和发现这个世界是变化的,是变动不居的,这会构成重大惊慌。为什么?


请大家想想,我们人类的行为依据是什么?我们的行为能力不断提高,凭什么?凭经验,就是我此前做的事情给我构成的信息回馈,构成的经验积累,使得我后面的动作和行为效果更彰显,错误率更低,是不是这样?因此经验对人生来讲是太重要了,可大家想想,如果这个世界是不断变动的,它就意味着经验无效。因为经验要有效有一个前提假设,就是我的经验对象是静态的、不变的经验才有效。如果我的经验对象是不断变化的,那就意味着我前面的经验无效。


这就是为什么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随着事物演动速度越来越快,当代人再想靠经验来处理问题,已经绝然不行了。经验不但不是你的财富,反而是你的陷阱。因为世界快速流变,你拿应付过去的经验,应付流变的今天,你一定跌到坑里去。是不是这样?这叫经验论无效,经验论无效的前提是什么?世界是流变的。


所以请大家记住,当人类早年意识到这个世界居然不是静止的,而是时时刻刻都在流变的的时候,它会造成上古先民的重大惊慌,这就使得任何一个还想把握这个世界、还想在这个世界中寻求自己生存之道的人都不得不追问,“变动”究竟是什么?


什么东西引发变动?变动的趋势是什么?变动的规律是什么?找不见这个东西,你就无法生存。


因此《易经》的第一法则就是面对变动的意识而产生的一个根本追问。这就是“易”的第一法则,变易。也是“易”这个字第一含义的来源。


我们下面解释一下,“易”这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它最终最初的来源是什么?东汉中国古代第一古汉字学家许慎,他说了一段话,他在《说文解字》里讲,他说“《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许慎由于当年在汉字学上的奠基作用备受推崇。因此许慎的说法有力地影响了中国后人对“易”这个字的来源解释。


汉代还有一个著名的易学专家叫魏伯阳,他也认为“易”就是日月之象。什么意思?大家看一下:上面画一个太阳,下面画一个月牙。许慎和魏伯阳就认为这个字就是“易”的来源。


可是大家知道在许慎那个年代,甲骨文完全被埋藏掉,许慎的章本只有经文和传文,直到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以后,我们在甲骨文中找不见这个字根,因此有很多学者就认为“易”不是这个字,而有的人认为“易”是甲骨文中化西移的那个图像。


我在这里表述一下唐汉先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说“易”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是这个符号,他先画了鸟的一个翅膀,旁边画了三撇。请大家记住,你只要在中文中见到这三撇,它都是抖动的意思。所以“易”是什么?一个鸟的翅膀在抖动。


唐汉先生认为这个字就是甲骨文中“易”字的根源,这个说法具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鸟在天上可以飞,在水里可以游,在地上可以走。比如野鸭,它最具有变化的特征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因此有人认为这个字是一个“易”的字根。总而言之,古人缔造《易经》,它实际上的一个重要发端是对变易的追问。


“易”的第二法则叫简易。大家知道中国“易”这个字除了变易、变化的含义以外,它的第二个含义就是简单。比如我们有一个词叫容易。“简易”是什么含义呢?听懂我前面西哲课,你就应该知道。人类用自己的思想把控世界,他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世界尽量简化。我们把这种把世界尽量简化的思维方式,叫抽象思维方式。这就是我前面一再讲“抽象思维具有整顿最大信息量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


我再举个例子,14世纪英国有一个教士被称为西方著名逻辑学家,此人名字是奥卡姆的威廉,也就是奥卡姆这个地方一个叫威廉的人。


这就是西方哲学上一个著名词汇叫“奥卡姆剃刀”的来源。什么叫“奥卡姆剃刀”?就是在逻辑学上,但凡是可有可无的东西,都应该将其消除,叫“奥卡姆剃刀”。他的意思是在思想和逻辑建构中,要简化再简化,但凡是可以剔除的东西,一律层层剔除,这叫“奥卡姆剃刀”。


我在讲西哲课的时候,把它叫思维经济原则,就是尽可能用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叫思维经济原则,也叫思维简易原则。请大家记住,这是人类运用思想的最高原则。


我给大家举例子,人类使用力使用了数千年,要知道,在农牧业文明还没有发生以前,人类就已经会使用投枪了,标枪。可是人类直到牛顿出现以前,人类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力”,尽管人类运用力运用了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直到牛顿,他才说清什么叫“力”,他居然说,“力”就是两个物体的乘积做分子,两个物体的距离它的平方做分母,然后乘上引力常数,他说这个东西就是一切力的根源,这就是引力学说。


他在引力的动量上用一个最简单的方程,叫“f=m·a”,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这个东西就是力,它居然用如此之小,只有三个字母加一个等号符号,用这四个符号就把“力”的本质全部表达完了。


当他把“力”这个本质总结完,其结果是工业时代喷薄而出,机械论和机械论时代,工业时代全面爆发。因此我们把工业时代也叫牛顿时代。大家想想,这叫思维简易原则,它的力量何其之大。


我再举个例子,在达尔文以前,我前面讲过,人类所说的万物基本上都是生命物质,因为无机物质的种类很有限,而生命物质包括灭绝物种上百亿种之多。因此当年最有才的学者,处理信息量最大的学者,最博学的学者是什么?生物分类学家。他们要把数万、数十万、数百万、数亿万物种最终简化分类,按照它们的生物性状分类,也就是继续用简化原则才能把控生物。


所以当年像林奈、像居维叶这些生物分类学家被人类称为中世纪以后的博物学家。可这个时候人类对生命是什么?几乎完全不能把握。直到达尔文出现,他居然只用四个字叫“自然选择”,把万物是什么、物种分化怎样发生、生命如何演动全部说完,生命科学第一次被奠定。


达尔文学说最典型的表达了思维简易原则。


大家再想爱因斯坦他在狭义相对论整理时空相对关系的时候,他居然推导出质能方程:E=m·c²。这个方程使人类第一次理解“物”是什么。


人类从来不知道物质是什么,直到这个方程出现,人类才明白“物”居然是能量的转化形态。“物”第一次有了一个像样的解,万物,有机无机物通解在这个公式中居然是一个简单的公式,由此缔造我们今天的电子时代和核时代,这叫“思维简易原则”。


请大家想想,简易何其重要?请大家想想简易是思想工具中多么有分量的东西。因此我一再讲一个人表达对某个事物的理解,是看他能不能把这个事物归结为一个最基本的原理,这标志着他对这个事物通解程度的尺度。这是《易经》的第二原则,叫简易。


我说到这儿,大家就应该可以惊叹,古人早在数千年前所达到的思想高度。他们居然意识到人类用思想把控世界,要用这样一个奇怪的方式才能有效。


“易”的第三法则叫不易。什么叫“不易”?不允许变动。这个话什么意思?要知道人类要想把控流变,就必须用一个思维简易原则来把控。要想把控流变,要想运用这个思维简易原则,这个思维简易结论就不能乱变。因为如果这个东西是不断变化的,那么你对世界的变动就仍然无从把握,也就意味着你仍然面对的是变动不居。


是不是这样?


既然你要用思维简易原则来把控它,当然你的简易结果是要掌控流变,是要固化流变,是要解释流变,是要把流变的趋势确定,是不是这样?如果是这样,就是说你把控世界的简易原则或者说原理不允许变动,这叫“不易”。这就是科学的力量所在。


大家知道,神学、哲学、科学是人类经历的三大思想时代,到科学时代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定,就是任何一个科学原理,它必须对它所要解释的诸多对象具有通解性,也叫普适性。它不允许在它的解释范围内出现反例,只要有一个反例出现,该原理立即崩溃。


因此科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严格检验,不得变动,稍有变动,即告崩溃。比如牛顿的学说,把控宏观世界的物体运动全部有效,没有任何例外。可是随着微观现象出现,法拉第发现电流,人们随后发现电子微观世界逐步展现,引力必须大质量物体才能发挥作用,在微观粒子原子状态引力没有丝毫作用。


微观世界的运行规律是什么?牛顿的学说全然失效。于是爱因斯坦相对论出现,他的相对论有效的解释微观世界的运动,同时又有效的兼容宏观体系的力学运动体系。于是牛顿力学经典体系几近崩溃。


它今天还在使用,是因为它简单而已,而不是它还代表精确性。它说明什么?说明一个原理,它要能够有效的把控事物,这个原理本身不允许调整,不允许变动。如果一个学说遇见了任何反例,它就调整自身。


它说明两点,第一,这个学说严谨程度大成问题。第二,这个学说解释事物无效。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学说,叫“放之四海而皆准”,请小心碰见这样的学说,通常它会误导你。这叫“不易”。


大家看看,当我讲到这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古人《易经》所建立的思想原则,所要把控事物的那个深度,达到了怎样的高度?


我不是说它可以高深到我今天讲解的这个深度,我只是说古人的智慧居然朦胧的猜测到他所要面对的问题以及面对这些问题的基本处理原则,仅是如此,也已经十分高超,令人惊叹。这就是《易经》作为思想文化整顿工具的原始力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