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 王东岳:古人的野合与孔子的出身
我先说明一下。我讲过,早就已经没有国学大师了,所以大家听我的这个课,不要当做国学来听,把它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分支来听。我不是国学研究者,我研究哲学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人类思想史的一个分支。我的讲课内容传统文化偏多一点,是因为它跟我们大家比较有亲切感,比较容易贯通大家的思想。整个讲座其实涉及的内容很多,除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外,涉及西方哲学、印度佛学、人体哲理、人类文明的趋势与危机。
这个课实质上是什么?是文化人类学的别样解读,或者说是人类文化学的另类注解。所以大家听我的课,围绕着这个轴心展开思路。
我们下面讲孔子身世。孔子就其出生地和终生活动主要在鲁国。由于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鲁国第一任国君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我们前面讲过,周公旦作为西周第一任宰相制礼作乐,奠定了西周的整个国家法统。因此在鲁国礼制文化极盛,周礼文献深藏,被称为“周典章之藏地,周礼乐之胜地。”这是孔子作为鲁国人能够把周礼文化系统化、理论化,最终形成独到的中国农业文明思想主轴的原因。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对孔子的身世做了非常详细的描写,达一万多字,讲得非常详尽。比起讲老子不到七百字,搞不清老子是谁,全然不同。因此我们讲孔子身世,我讲得粗略一点,做一个大概梗概介绍,而不做重点。
其实孔子不是鲁国人,孔子的祖上是宋国人,孔子的远祖叫弗父何,是宋泯公的嫡长子,也就是说他有继承宋国君位的资格,运气不好,没有当上。孔子的七世祖叫孔父嘉,在孔子家系中社会地位最高,因为他曾经做过宋国的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正卿之宰。
孔家的孔姓就是从孔父的字中抠出来的这个字,成了孔家的姓。他的七世祖孔父嘉做大司马,曾经率领宋国军队打过一场著名的大败仗,结果被宰相所杀。有史书记载,说孔父嘉被宰相杀,是因为孔父嘉的老婆长得极漂亮,宰相早就觊觎他的夫人,可见一个男人娶老婆太漂亮,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
孔父嘉被杀以后,孔家地位开始沦落。到孔子四世祖,也就是高祖叫防叔,就已经离开宋国,迁居到鲁国防地,做一个小封建主,到孔子的父亲孔纥,也称叔梁纥,已经沦落为一介武士。
所以孔子家系是个破落贵族,而且是沦落到鲁国的破落贵族。《史记》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这句话被很多人包括很多学者解读为孔子是一个私生子,这个解读是有问题的。大家注意,鲁国的首都在今天山东曲阜附近,曲阜的周边有一座山叫尼丘山,据说他的父母在尼丘山野合生了孔子,所以孔子的名字叫丘,字叫仲尼,仲是老二的意思。名和字里有尼丘二字,就是纪念这座山。野合究竟是什么含义?它绝不是指像今天这样的婚外非法性行为,它在古代是一个合法的性行为。
远古时代,成年男女但凡没有配偶或者丧偶者,在春季的时候,比如阴历二月二、三月三举行庙会,白天是庙会祈祷活动,晚上都可以在那里野合。要知道这个制度在中国古代如此,在西方世界各地古代都是如此,甚至在中国近现代,我们在农村腹地仍然能见到过这种现象。它是什么情况呢?它是人类早年对偶制的一种补充。因为对偶婚制是人类文明化以后的一个别致产物。所有生物都是群婚制,人类在文明化以前也是群婚制,群婚制决不会造成生殖资源浪费,但是对偶婚制却会造成这个后果。
比如年轻夫妇刚一结婚,有一方就死掉了,生殖资源浪费。比如富人在古代可以找很多妻妾,而大量的穷人找不见老婆,生殖资源浪费,比如夫妇两个人整天在一起,最终欣赏疲劳,生殖资源浪费。
人类古代对偶婚制以后,古代的生殖问题是一个重大问题,人口增加速率极慢,因此野合也就是婚外的合法性行为,在过去古代是一个合理的补充性资源和生殖资源的一个方式。
我举个例子,一般人都会认为鸟类中的鸳鸯是严格的对偶婚制。因此古代给新婚夫妇送一个枕套,绣着鸳鸯,这都常见的礼品。可生物学家研究发现,雄性鸳鸯51%背着它老婆在外面偷情。大家想想,雄性鸳鸯总不能对着石头偷情,可见雌性鸳鸯也好不到哪里去,它说明什么?说明所有生物都是群婚制,没有严格的对偶婚制。生物群体里对婚姻或者对配偶的忠诚程度,取决于它育后的难度,也就是它养育孩子难度越大,两性婚配的忠诚度就会偏高一点,但它却绝不是对偶婚制。
生物学家研究曾经在非洲见过一种绿猴,体量很小的一种灵长目动物,由于它们倒是比较严格的对偶婚制,很快就灭绝了。可见当年的野合是一个合法的性资源不至于遭到浪费的一个社会性行为。这一点我们有必要说清。
孔子的父亲跟他的母亲颜氏女野合的时候,据考证,孔子父亲已经65岁以上,而孔子的母亲大约只有十七八岁,因此孔子出生仅三岁,他的父亲就逝世。孔子从小跟他母亲在一起生活。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是一个贫贱女子,因此孔子一直跟她母亲生活在贫民区。孔子自己讲说,“吾生也贱,故多能鄙事。”就是我一出生下来就很下贱,多能做一些他人不肯做、不屑于做的卑下的工作。
直到孔子长到十七岁这一年,孔子的母亲病逝,孔子母亲的邻居,也就是《史记》上记录孔子小时候的一个玩伴。长大以后做挽车夫,也就是做赶马车的这个孩子的母亲,告诉孔子,说你的父亲是贵族孔纥。孔子大吃一惊,他第一次知道他居然身上有贵族血液。于是孔子在他17岁这一年做了两件震动鲁国的大事。
第一,他跑到防地这个地方,挖开他父亲的坟墓,把他母亲跟他父亲合葬了。一个平民小子居然敢去挖贵族的坟墓,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第二,这一年架空了鲁国国君三桓之首,季孙氏召开飨宴贵族的一个宴席。
季孙氏为什么要飨宴整个鲁国贵族?是因为我前面讲过,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鲁国所谓贵族,其实都是周公旦的后裔,也就是说他们全是血亲,亲戚关系。季孙氏每年飨宴贵族,其实是联络亲情,维系统治阶级的内部团结。孔子自认为他也是贵族出身,于是也就去赴宴,结果被我前面提到的那个季孙氏的家奴阳虎挡在门外,羞辱一番。这件事情对孔子终生造成严重的精神刺激。我为什么要给大家讲这一段?是想告诉大家,孔子特别看重他的贵族出身,而且孔子文化是典型的贵族文化,绝不讲平等,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