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 王东岳-“广义逻辑反思”:究竟什么是反思?
我们下面看哲学的第二个特点,我把它叫“广义逻辑反思”,简称“反思”。什么叫“反思”?我们国人现在不停地用这个词,“反思”这个词的含义,是指用思想反过来思想思想,叫“反思”。什么意思?就是用思想反过来考究感知本身是什么,用思想拷问思想,用思想拷问感知叫“反思”。大家注意,我们国内现在大量的人用“反思”把它用成“反省”这个词了。“反省”和“反思”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再说一遍,“反思”是什么?“反思”是用思想反过来思想思想,这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的开端。
首先大家要注意,在古希腊自然哲学期,我们现在读古希腊国内的注本,大多都说它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这个表述是不对的。因为那个时代还没有出现对精神和感知的直接追究,也就是“心”这个东西还没有成为一个问题,所以没有唯物主义这一说。因为唯物一定是相对唯心,它才能存在。那么人类早年一定都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或者直观主义。因为我们根本想不到我们的感知本身是需要琢磨的。所以古希腊自然哲学期,它直接追究本体,直接追究对象。这种直接追问对象的做法,叫把“思”施加在外物上,这叫“直思”。
大家想,古希腊哲学时代,到毕达哥拉斯用“数”来解释万物的时候,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一个萌芽,我们所说的万物其实只不过是一个逻辑形式。到了柏拉图他已经明确把它总结为理念,说我们的世界的本原只不过是我们的一个理念。我换一句话说,只不过是我们的一个感知模型,当然柏拉图当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这个时候“心”这个东西,也就是主观理念这个东西已经浮生,到亚里士多德他已经做出形式逻辑。但是认识论问题也就是唯心主义,仍然没有走上前台。
为什么?是因为那个时候古希腊人还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感知是有规定性的。这句话什么意思,我比一个例子大家才能反过来理解它。我前面提到“四根说”的那个典型的古希腊哲学家,叫恩培多克勒。恩培多克勒曾经对“知”是什么、“感知”是什么有过一个很典型的表述。他怎么讲呢,他说我们的感知都是真空的孔道,外物放射出一种东西,他取了一个名字叫“流射”。你现在可以把它理解为信息。他说外物发出“流射”,或者我们今天理解为外物发出信息,通过我们真空的孔道,进入我们的意识。
他说这个真空的孔道有一个特点叫“同引异斥”。什么意思?就是相同的东西它就吸引,不相同的东西它就排斥。比如他说我们的眼睛里面有水和火两个孔道,那么通过火的孔道,我们看到了亮的对象,通过水的孔道,我们看到了黑暗。请大家注意,理解的关键点就是我们的感知是真空的通道。那么我们当然就是客观的认知世界,世界发出“流射”,发出信息,恩培多克勒说,这些信息进入血液,在血液中通过心脏混合而形成我们的知识。大家听听,这跟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看法完全一样。
我们中国人自古讲“心里想”,跟这个表述是一模一样的。只是我们没有像恩培多克勒那样把它表述为一个哲学追问,就是我们的感知是什么,它是有规定性的呢还是一个真空的孔道和它是怎样履行的,或者是怎样接受信息的?我们中国人没有这样仔细的讨论,但在朦胧中我们的看法跟恩培多克勒没有任何区别。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唯物反映论。那么我们下面就讲唯物反映论为什么不成立?大家想古希腊那个时代心、理念、逻辑都已经展现,它成为后来追问感知、研究感知是什么的前导,它一定随后要生出一个问题来。
这个问题就是如果我们的感知不是真空的孔道,如果我们的感知本身是有规定性的,也就是我们感知要处理信息,那么你怎么知道你所获得的“知”不是主观加工的产物,不是客观对象的原样反应。是不是这样呢?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知道感知是什么,如果我们没有考究过感知是什么,我们就没有资格追问对象,因为你无法判断你所说的对象是客观对象还是你的主观对象,是不是这样呢?因此当古希腊追问外在本体展开“直思”的时候,随后必然引出的是“反思”,也就是唯心的认识论的追问,是唯物的认识对象问题的必然后继追问问题,也就是说认识论问题和唯心主义问题是唯物主义必然导出的高级问题,或者问题的纵深。我这里绝不是赞美唯心主义。关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究竟是什么含义,我们应该给什么评价后面再谈。我在这里只是想提醒大家,当哲学开始追问感知本身是什么,当哲学开始用思想拷问思想的时候,哲学进入第二个纵深阶段,我们把它叫“反思”。我给大家举例子,我们人类接受外部信息,只有五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此外我们没有任何其他通道抵达外物。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我们的这五大感官究竟是不是真空的孔道?不是。它们全都是有自己明确规定性的。比如我们的视觉占据我们人类采集外部信息的80%左右。但是视觉是什么?它只是一个感光器官,也就是说任何对象如果它不发光、不反光、不折光,它对视觉来说就不存在。而且大家要注意,我们视觉通过感光获得的是什么?是明亮。要知道,光是能量,叫光量子;光并不是明亮,光打在任何一个物体上,它这个物体都不会产生明亮的感觉。
光刺激视网膜,视网膜把它转化为生物电,通过传入神经进入视中枢,视中枢把这个光能量错觉成明亮,然后让我们对对象有一个在感光方面的轮廓。明亮本身就是对光子能量的曲解。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家要知道,我们的视觉只看到宇宙光谱中的10万分之一,也就是我们视觉只能看见400纳米到720纳米波长的光波,这个狭窄曲段以外的光波我们一律看不见。400纳米以下是紫外线X线、伽马(γ)射线,720纳米以上的长光波是红外线,这两端以外还有成万倍的光谱一律不在我们人类的视觉范围以内。而且这个世界是没有颜色的,我们所说的颜色实际上只是对光波波长的错觉。
在我们所能看见的320纳米的光波中,我们可以把它至少分辨为150种以上的颜色。大家知道,世界是没有颜色的,颜色只是波长通过视中枢产生的错觉。可见我们刚一张开眼睛,我们就扭曲了这个世界。我们把光量子扭曲为明亮,我们把光波长错觉为颜色。而且这个世界也是没有声音的,我们所说的声音其实是外界振动波这个能量通过空气震荡,传在外耳耳膜上,然后而外耳耳膜的震荡传导到内耳,转化成生物电,通过传入神经进入听中枢。
听中枢把这个震荡能量错觉为轰然作响的声音。请大家想想,如果我们的眼睛就是一个光谱仪,如果我们的耳朵就是一个震评仪的话,那么这个是无声无色的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你能想象吗?那个东西可能才是真实的世界,仅仅是可能。也就是说我们刚一接触外部信息,我们立即就把它扭曲处理了。我们在接收外部信息的瞬间,所谓外部信息已经变成主观信息,我们所感知的永远是我们的主观世界,而不是客观世界。请大家注意,我在这里要说一句话,请各位深刻理解,我们的感知不是为求真而设定的,而是为求存设定的。
大家设想,我们为什么要把三百二十纳米的光波分辨为150种颜色的错觉?是因为如果我们要直接处理光波,它会变成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大家知道光波是连续的,是一个无级变量,从400纳米到720纳米,它是没有任何区隔的,而我们却要把它分辨为完全不同的色差。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将是一个多么危险的事情。请大家想,你做猴子的时候,你在秋天在一片黄叶之中要采取一个微微发红的桃子,你远远要能够看见那个微微发红的桃子深藏在一片发黄的树叶中,黄色和红色在波长上只有几纳米或者几十纳米的差度。
如果你不能把它截然区分为不同的色差,猴子一定会饿死。是不是这样呢?比如你看到一条五花蛇,如果你现在才开始计算它的波长,那么你的脑子得像教室这么大,你可能都来不及处理,而你瞬间把它错觉为不同的色差,你马上就能够确认一个分辨关系,我们把它叫识辨求存模型。因此我们只有错觉,这个世界才能有效地维护我们的生存。因此我们讲,我们的感知不是为求真设定的,而是为求存设定的。可能有人会说我们的嗅觉、味觉总该是真知吧,那你就又搞错了。
我们为什么品尝水果是甜的?不是水果客观上是甜的,而是因为你必须把它内含的能量品尝为甜味这种舒适的感觉,你才会去吃它。大家知道水果中包含葡萄糖,它不是以葡萄单糖的方式存在的。葡萄单糖在生物界,在自然植物界存量是非常之低的。那么我们人类获得的能量来自于三个方面:葡萄糖也称碳水化合物,然后脂肪,然后蛋白质。为什么把葡萄糖叫碳水化合物?是因为一个葡萄糖分子,由六个碳、12个氢、六个氧构成。大家知道水是氢二氧一,12个氢加六个氧构成六分子水,再加上六个碳元素。
由于是这样的一个组合关系,因此把葡萄糖或者所有的糖类物质叫碳水化合物。那么在一般的水果中,在自然界中,葡萄糖大多是以双糖形式存在的,也就是两个葡萄糖分子构成一个糖分子。由于水果中和植物中的甜素,碳水化合物人体可以利用的这个能量多以双糖形式存在,因此我们在进化的过程中才会把双糖体会为明确的甜味。那么后来我们培植了粮食。我在前面第一节课讲过人类过去是找不见淀粉的,因为淀粉存在在草籽之中,淀粉里面含的葡萄糖量多,要比双糖多得多,可是我们为什么今天吃淀粉没有任何味道,你吃米和面是没有甜味的,是因为你吃它只有几千年的时间,你在进化过程中没有对它作为能量分辨,产生味觉感受。
我们为什么吃肉会觉得比吃水果香?是因为精瘦肉里都含有18%的脂肪,而脂肪的能量是碳水化合物的一倍以上。一克碳水化合物只包含四大卡能量,而一克脂肪包含九大卡能量,因此你吃肉就觉得非常的香,是因为它含着更高的能量。你为什么闻大便是臭的?不是大便里天然就有臭素,而是你在进化的过程中必须把它嗅闻为一种非常不舒服的味觉或者气味的感觉。因为大便是你已经把你能利用的能量利用完了的残渣,如果你还不把它嗅闻是一种不舒服的感受,你就会回去又吃大便,吃了也是白玩。
因此你闻大便一定是臭的。可大家想想,苍蝇为什么总是不断地在大便上爬动?是因为大便里还有苍蝇可以利用的能量,所以苍蝇闻大便一定是香的,否则它整天在大便上爬什么。可见香、臭、甜这些感觉,不是物质中天然具备这种味素,而是你从榨取能量的角度,在亿万年进化的过程中,必须把它设定为舒适或不舒适的感觉分类。所以大家要特别注意,但凡是苦的东西一定是对人体有害的东西。不是说它客观有苦素,而是由于在亿万年进化的过程中,你如果不把对有机体造成损害的东西品尝为是苦的,你就会被自然选择淘汰。
只有在感受的设定上,把对有机体造成戕害的东西体会成一种不美好的排斥性感受反应,你才能够获得生存的资格。所以苦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上一定对你造成损害的东西,你都必须把它设定为苦味。因此请各位注意,但凡是苦的东西都一定是有毒的东西。因此吃苦瓜你还是要小心为好,至少不能大量食用。因此所有药物首先是毒药。要知道今天人类缔造了大量的化学品,它是强烈的损害剂,可它却表现为无色、无嗅、无味,为什么?是因为自然界中不存在这个东西。
因此我们在感官进化中就没有对它做分辨性处理,于是它今天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戕害。我在讲什么?我在告诉大家,你的感觉本身是有规定性的,它是按照对有机体保护寻求能量资源来设定的,而不是按照求真设定的。因此在你接受信任何信息的一瞬间,你一定要把它错觉为一个最简洁、最节省生物能量的反应方式,来处理这个信息。因此你所说的世界永远是你的主观世界,而不可能是直接表达的客观世界本身。可能有人会说,那我的感觉、感性是有问题的,我的理性,我的逻辑有可能纠正这个东西。那么如果你这样想,那你就又搞错了。
我们下面看我们使用逻辑的方式,要知道我们人类使用逻辑,其实基本上只有三大方式,也就是使用思想。哪三大方式呢?
第一纯逻辑思维。比如数学几何学。但是大家要知道,纯逻辑思维会出现一个问题,你不知道它跟对象究竟是什么关系?比如数学,每一个数字后面可以包含任何东西也可以不包含任何东西,它只不过是一个纯粹的逻辑演算数位数列系统。那么纯逻辑演算本身它也按照自己的逻辑格律进行,但它跟世界是什么关系你永远搞不清楚。因此数学发生到今天,有大量的数学模型在数学上成立,可是我们找不到它的对应关系,所以数学几何学是典型的纯逻辑表达,但是你却搞不清它跟外部世界的终极关系是什么状态。这是我们第一种用智方式,而且是最高深的用智方式。
我们再看我们第二种用智方式,叫归纳法。大家先看归纳法,归纳法是什么?要素总结,抽取结论。我比例子,比如你看亚洲的天鹅是白色的,你到欧洲看,欧洲的天鹅还是白色,你到非洲到美洲,天鹅都是白色。于是你归纳出一个结论,说凡天鹅皆为白色。但这里有一个问题,你把世界上的天鹅并没有穷尽。如果你偶然有一天你来到澳洲,你突然发现了黑天鹅,于是原来归纳法所得出的凡天鹅皆为白色的结论立即崩塌。所以大家要注意,归纳法是有天然缺陷的,只能证伪,不能证明,就是只能证明你以前所得出的结论是错的,它永远不能证明你当下得出的结论是对的。我再举个例子,比如你今天得出结论,说“凡天鹅不是白色就是黑色”,表面上看对,可你只把地球上的天鹅总结完了,你怎么知道在外星上另有一个天鹅不是绿色的,不是红色的呢?你永远把宇宙中的天鹅不能穷尽,因此归纳法永远得不出真正有效可以获得证明的结论,这是人类用智的第二个方式。
第三个方式叫演绎法。什么叫演绎法?它是归纳法的后续应用。我举例子,你已经知道“凡天鹅皆为白色”,然后你推导:如果澳大利亚有天鹅,它也一定是白色。“凡天鹅皆为白色”叫大前提,“澳洲有天鹅”叫小前提,“澳洲的天鹅必为白色”叫结论。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典型的三段论演绎法。但是大家注意演绎法有一个问题,就是它的前提是归纳得来的,而且由于它的前提是被归纳法限定的,因此它只能证明不能证伪。它跟归纳法刚好相反,归纳法只能证伪永远不能证明,而演绎法只能证明却永远无法证伪。大家注意我们人类使用逻辑的方式,只有这三种方式,纯逻辑,归纳法和演绎法,可它居然都是有缺陷的。它是被我们的先天格律思维、格律规定死的。它是在我们感官素材的基础上经过一个被先天给定的思维格律套死的一个思维模型。
因此经它处理的结果一定是在原来感官扭曲的基础上进一步扭曲,你才能得出思想性结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一切感知都不可能是真知的原因。请大家注意我在这里讲什么?我在“反思”,就是用思想反过来拷问思想。我之所以把它叫“广义逻辑反思”,是因为广义逻辑要包括从感性知性到理性的全段落。那么我们拿过狭义逻辑,也就是拿我们的思维去考察我们的感官,是我前面讲的部分,我们拿我们的思维去反过来讨论思维的三个格律,这叫用思想拷问思想。
我们在广义逻辑上可以把思想调过头来考察感知序列和思想序列,这叫“反思”。这就是认识论的展现。我用最简单的科学表述说这段话是想告诉大家,唯心主义是有它的道理的,它是唯物的直思世界和对象必然导出的纵深问题。只有把这个问题考究清楚,你才会知道你的“知”本身是什么,以及“知”的局限是什么。进而,你的知识是什么这个问题才能讨论。当然这个问题的讨论非常复杂,我们留待讨论古典哲学的时候,我们再进一步的探究。这是狭义哲学的第二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