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王东岳:老子的最高社会理想是什么?
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MP3音频全集 【加微信:1198602971】
老子德论的中心章节在第37章。我前面提到第1章到第37章是道卷,可德论的中心章节又跑到了道卷,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这样的,叫: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它不说德是什么样子,它说道是什么样子,这反而说了德是什么样子。
因为我前面讲,老子对德形容是孔德之容,形容是上德不德。也就是说老子始终认为德没有自己独立的样态,它唯一的含义就是顺道而行,惟道是从。因此当老子在德的中心章节阐述德是什么的时候,所用的表述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总结下来两个字,无为。就像道卷中总结两个字是柔弱一样。
这里的关键在于无为是什么含义?我们听到大多数学者讲无为,把它讲成:有所为,有所不为。说这个东西是无为,对不对?显然不对。大家听课听到这儿应该明白,老子反对人类用智,老子反对文明社会调动智能的这个过程,而“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对“为”这个东西有一个智慧化选择。所以“无为”不可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意思。宋代有一个著名经学家、大学问家,也是理学家,叫朱熹。他曾经对老子的无为有过一个注解,他用四个字叫全无事事,意思是什么事都不做,叫无为。
这个解释倒有点接近于老子的原意,但这个说法仍然有问题。因为即使是一头狼,它也得找羊吃,即使是一匹羊,它也得找草吃。人怎么可能什么都不做,还能够存活呢?因此朱熹的说法仍然不成立。
那么“无为”究竟是什么含义呢?我在所有古代乃至到现代的老子《道德经》注本中,没有见到最好的、符合逻辑的解释。因此我在这里给一个独特的定义和解释,供各位参考。
什么叫“无为”?老子反对一切文明化作为,叫“无为”。我再强调一遍,老子反对一切文明化作为,叫“无为”。“无为”这两个字,在老子《道德经》五千言中,前后出现十次之多,“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他说你有什么可为,什么都没有。他说你有什么事情?什么事情也没有。因为文明人所做的事,所有的行为在老子看来都是多余的,都是背道丧德的。他说“味无味”,连你吃饭都不要有味道。不过大家想想,人类文明化以前吃饭是不会调酱油醋的,所以“味无味”仍然表达的是彻底的前文明生存状态。
我讲到这里,大家应该能够听出来,老子的社会观极为反动,那么老子把他的社会观,把他对人道的总结和看法,表彰在《道德经》第八十章。《道德经》全书总共只有八十一章。最后一章重点是在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可信的话都是不好听的,好听的话都是不可信的。我老子说话不太好听,可你要小心,它才最可信,这是对整个全文的最后宣誓。
在倒数第二章第八十章,是老子对全文在人道中表述的最高理想的标定,也是对符合“天之道”的人道状态的回归。老子怎么讲?我下面解读他的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大家注意,这里的“小国寡民”是指原始氏族社会,就是人类文明化以前的那个跟动物亲缘社会没有任何区别的那个社群组织状态。
大家知道原始氏族社会平均社会人口30到80人,这叫小国寡民。我们一说“国”,大家立刻就想到“大国”,可是大家要知道,甲骨文中“国”这个字出现的时候,也就是在甲骨文发生期,甚至甲金文发生期,“国家”这个东西在全世界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商代只能算是一个氏族部落邦联体,算不得“国”。更往前,氏族时代、部落时代也没有“国”。因此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这个“国”绝不是后来意义上的“国家”这个概念。
我们看一下“国”这个字的甲骨文,先画一个口,然后在旁边画一个古代兵器戈,在手握的地方打一个指示符号,这个字就是甲骨文中的“国”。它的意思是:“口”代表生存体系,“戈”代表防御体系。一个原始氏族部落,一个生存群团,既是生存体系,又有自己的保护系统,这就是氏族状态的“国”。到金文加了一个边框,这就是繁体字“国”这个字的来源。这个边框是什么?城墙与城壕。大家知道你到农村腹地,大一点的村庄,每一个村庄都是一个血缘群体,同姓不通婚。大一点的村庄,它是有自己的城墙甚至有自己的城河的。请大家回忆一下淮海战役所打的那几个村庄,在那些村庄周边的城墙和城河里堆满尸体,说明村落都是有这个边框的。这个生存防御体系的血缘结构叫“国”。
所以“小国寡民”仅指原始氏族社会。而原始氏族社会,我再强调一遍,和任何动物的亲缘社会组织形态没有区别。什么叫“什柏之器”?就是文明人发明的能够代替十个人、几十个人、上百个人的文明化器具。比如古人造一辆牛车,一车就可以载几吨重的东西,几十个青壮小伙子扛不动的东西一车就拉走了。老子讲“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就是有了这些文明化器具都把它弃置不用。
他接着讲,“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我前面讲过,古人就在自己十几平方公里的氏族领地内生存,绝不远行谋生,这叫“不远徙”。什么叫“重死”?怕死的意思。要知道所有动物,包括人类,它的天性一定是怕死的。因为所有动物,包括人类的神经建构和精神体系,是以趋利避害为原则的。因此它的七情六欲里面有一个重要的东西作为基础,那就是恐惧。这个东西在杏仁核,是人类精神体系的一个重要行动调节指标,是一个保护机制。因为古人生活在丛林中,危机四伏,如果他没有恐惧之情和恐惧感,就不可能有安全保障。这就像疼痛,在医学上、临床上,视之为一个保护机制,因为没有疼痛感,你就会在感知系统上缺乏一个防御保护的反应。
比如临床上有一种疾病叫末梢神经炎,病人的四肢远端感觉、末梢神经损坏,病人会失去疼痛觉,甚至失去温度觉。这种病人是非常可怕的:他用手抓住利器,手受到损伤,他浑然不知。他冬天烤火,跟旁边的人聊天,回过头来手烧焦了竟然不知道把手缩回来。可见疼痛是什么?是一种保护机制。恐惧是什么?是一种保护机制。所以所有生物、所有动物,包括人类,它的天性一定是怕死的。只有文明人才会创造一大堆好听的词藻,什么勇敢啊、献身啊,然后刚好把你抛到战场上当炮灰。所以老子讲“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他接着说:“虽有舟輿,无所乘之”。虽然有车有船,我都没有乘用的地方。“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这里的“甲”指盾牌铠甲,这里的“兵”指兵器。虽然有盾牌、铠甲和兵器,我都没有地方摆放。
他最后总结,“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句话很地道,使人民倒退到没有文字、民智不开的、结绳而用的时代。
老子接着在下面讲,“至治之极”,就是人道社会最好的社会管理状态。是什么呢?他用了四组词,叫“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茹毛饮血,吃着生肉,你就觉得很香甜;围一条兽皮裙子,你就觉得穿得很美;挖一个地窝子住进去,你就觉得居住得很安宁;嘴里喊着粗犷的号子,身体扭着难看的舞姿,你就觉得很欢乐。
然后他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段话什么意思呢?要知道人类原始氏族社会,和所有动物亲缘社会没有区别,那么所有动物它在发情期都一定组成一个血亲社会单元,然后占有一定的领地,开始自己繁育后代的生存过程。同类动物是绝不侵犯这个领地的,动物会在这个领地周边做一些气味标号。这就像你在家里养狗,你出去遛狗的时候,那个狗不断地抬起后腿撒尿,干什么?它没有得膀胱炎。这是当年做野狗,给自己领地做气味标号的那个本能遗存。所有动物它们同类之间从来不发生相残的这种状态。狼虽然吃羊,狼绝不吃狼,它们即使以族群状态相处,也是分割相处。那么老子讲人类原始氏族社会就是这种状态,文明化以前,人类的生存模型、社会状态跟所有动物亲缘社会没有区别。因此人类在文明化以前从来没有冲突争端,更没有战争,这叫“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老子的最高社会理想。倒退到动物般的非文明非开化生存状态中去,这就是老子的最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