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王东岳:从甲骨文里看上古时代的文明是什么结构?【音频】
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MP3音频全集 【加微信:1198602971】
1.9 从甲骨文里看上古时代的文明是什么结构?
我们先做一个小结。我们讲了人类文明得以发生的渊源,它完全是自然生存结构的产物。我们讲原始农业文明,它的生存素质就是非个人的、群体的、和谐的。随着集团和国家的产生,演化为集体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文化社会构型。工商业文明,它的个人主义社会构型和观念构型,同样是自然生存结构的产物。这就是为什么近现代发生在欧洲核心地区,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工商业各国得不到发展,却跑到东方各农业大国大行其道的原因。因为我们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字面含义上的社会构型了。
它表达的是人类文明结构的内在惯性力度,它也使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匹配原则。在实际人类文明洞是上不成立的原因得以呈现。大家理解这些东西,才是理解文明起源和文明动因的表观原则和表观原因。我说他是表观原因,是因为实际上还有一些更深在的决定因素。我们今天重点部分是讲东西方文明和东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别。
在讲这个话题以前,我们首先讲一下中国上古时代,社会文明构型的状态。
大家首先看这张图,东方文明,中国文明,早年叫中原文明,它仅限于以河南为中心,包括山西南部、陕西东部、河北山东的西部、安徽北部、以河南为中心这一小片地区,也就是这个图上圈黑了的中间这一小块地区,这叫中原文明,也是原始“中国”这个词的来源。
所谓中国不是指大国现代体系,而是指中原文明及其跟周边未开化区域的关系。中国古代把中原周边未开化人称为夷狄。总括下来可以就说北狄、西戎、南蛮、东夷。他们所包围的中间这一小块文明区域,叫中国。中原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步扩展为华夏文明。再往后外面这一个大圈才是所谓中华文明,已经进入中古时代。我们从这里看可以看出,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这个称呼的来源。
我们下面讲一下商代的社会构型。大家知道,中国古代三皇五帝、尧、舜、禹有诸多传说,但实际上我们有文字甲骨文,也不过发生在商代中期的3300年前,因此我们此前的历史全是传说。甲骨文的出现才缔造了信史时代。它很容易让我们在不了解这种东西的情况下,产生一种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体制早已发生的错觉。要知道人类文明是从原始氏族社会逐步发展而来的。国家的出现是相当晚近的事情。
关于尧舜禹其实我们说不清他们是谁。尽管孔子对他们作为圣王大加表彰。民国时候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叫顾颉刚,他曾经表述说:禹不过是一条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一下,尧、舜、禹这三个字,古文字符号的形态。上面画一个土坷垃,底下画一条地平线,这个字就是土这个字的甲金文的来源。然后在底下画一个人。
这个字就是尧这个字的来源,也就是尧这个字,繁体字的来源。
大家再看舜。舜上面画一个手肘,下面画一个传统符号。然后在底下画两个脚印的半抽象头。它是什么意思呢?尧表达的是一个人被埋在土下的局面。舜这个字表达的是一个人,埋在土下以后被其他人用手把它从土里拉出来,他的两个脚不断地蹬着,从那个活埋状态挣出身体的过程。
大家看“禹”这个字,他就干脆画了一个长虫,然后在他探出土层的这个地方打一个指示符号。这个字叫适于。所以他画了一个长虫,看出土层的图案。大家知道中国古人把人也叫虫,所有动物都叫虫,老虎叫大虫,蛇叫长虫,人叫人虫。那么一个人从土里埋着,到手拉脚蹬正出土面,最终探头出土的过程,就是尧、舜、禹三个字的来源。
这就是为什么顾颉刚说“大禹不过是一条虫”这个说法的来源。古史上的传说,确实有非常可疑的地方。我们从文字符号上会发现,这种传说跟我们理解的三皇五帝之类的说法、圣王的说法有很大区别。我们可以在信史阶段追究到的最明确的历史记载是商代。商以前的历史,同属于非信史传说。那么商代不是一个国家构型,它是十大部落联盟轮流执政的一个部落酋邦邦联体。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在远古时代,没有天下共主,没有国家构型。
正如《尧典》所说,尧协和万国,说舜“班瑞于群后”,直到战国时期的荀子在富国篇中还讲“古有万国”。因此商代是一个十大部族邦联制的一种社会构型。我们讲清这一点,对于大家后面理解社会构型的发展是一个基础。
大家知道,商王王系全都是用天干十个字来标注的,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1899年王懿荣最初发现甲骨文,后来王国维第一次发现甲骨文中的天干十字,竟然和商王王系表所用的称号对应。这使得甲骨文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那么这十大部族,为什么用这十个字来表征?是因为在人文早期,这十大部族能够制作独到的工具,于是以这种工具制作的骄傲,作为自己部族的图腾徽号,从而形成各部族的标志。
大家看,比如“甲”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早期就是画一个十字,它是什么意思呢?人类早期文明早期部族之间开始发生冲突,打仗的时候一手持棍,一手用两个棍绑成一个十字架作为盾牌,这就是“甲”这个字的早期构型。以后在上面覆盖一块兽皮,这就是“甲”字的来源,它表明甲部族特别会制作盾牌。
乙部族的徽号是这个徽号。这个字是“乙”,它实际上画的是什么?画的是一条绳索。大家可能认为制绳子有什么可骄傲的?可你要知道,古人要想制作绳子,难度实在是太高了。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化学纤维,植物纤维又都非常之短,早期的植物纤维只能从麻中来,比如亚麻,那么要制作绳子,首先得把亚麻放在水中,把它的肉质部分淋烂,然后把它短短的纤维素提取出来,然后要把它集成束,弥合成长绳,中间还不能打结。这个难度相当于今天放火箭上天的高技术。因此当年能制作绳子的部族以此为图腾徽号,这就是乙部族、“乙”字的来源。
大家再看“丙”这个字,他在甲骨文中最初写成这样子,以后在上面画出这个头部,它实际上是什么?是钻木取火的工具。我前面讲过,用火才是人类独具的能力,可以算作人类文明初期的最明确指标。大家知道中国古人最早的祖先,传说中的祖先不是女娲伏羲,而是燧人氏。什么是燧人氏?就是传说中最早用击打随时取火的人。要知道古人取火是非常困难,因为自然界中的火只有在雷鸣电闪的时候森林着火,你才有火源。这个时候,有人把这个火带回穴居的山洞,然后大家必须把这个火守住,绝不能让他灭掉。于是派一个不长毛的猴子不断的在那添柴,如果他一旦灭掉,人们立即陷入生存危亡之中,饮食取暖全成问题。因此早年用人工的方式取火是一个高难度动作。大家想想,击石取火只能打出火星,古代又没有汽油,请想想靠打出的果火星点燃底物。我到现在都想不通,这是怎么可能实现的?因此人类真正开始有人造火种,是从钻木取火开始的。那么钻木取火就是找一个硬木做底盘,然后再找一个软木在上面高速摩擦,生热起火,然后吹燃底物,这样才能取得人造火。于是这个部族就发明一个让上面的这个木条,穿着绳子可以在拉动的过程中快速旋转,从而形成取火火源的这么一个工具。于是他就以丙作为自己图腾的标志。因此“丙”这个字一直都有火的含义。比如后来加一个火字旁变成转注字,叫彪炳历史,就是被点亮在历史中的含义。
丁部族实际上画的是一个铜锭,把一个铜锭的截面画在上面以后,才逐步转化为丁这个字形。它实际上是这个部族最早采矿业炼制做了铜器,于是以此为骄傲,形成丁部族。
戊,戊己庚辛的戊,实际上是画了一个古代的兵器——戈。手持的地方打一个指示符号,这个字就是“戊”这个字的来源,它标志着这个部族特别能够制造兵器。我讲的这些东西都是来自于一个当代甲骨文学者、古汉字学家唐汉先生的解读。我下面讲古汉字学,主要是他的那个讲法的来源。
己这个字,实际上画的是这个部族特别会用绳子捆扎东西,用绳子打成结捆绑东西,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高难度动作。于是该部落以此作为自己的徽号。
我们再看庚。庚这个字实际上画的是一个钻。大家知道,我们早在文字没有发生以前上千年,中国就已经有了玉文化。玉石是硬度极高的石料。我们今天人类要想切割或者打磨一个东西,一定要找硬度更高的材料作为打磨器。可是一用玉石的硬度已经是最高,那么古人要在玉石上打洞,或者做做边缘的切割,或者做边缘的这个打磨,他用什么方法方式呢?它只能用比玉石更软的沙子。来住在这个圆孔中,然后用一个木棍不断的旋转,很快就把它旋转成粉末,然后再换。远古时代要在一个玉石上打一个洞,它是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光。因此人类古代就会把一些奴隶放在一个枯井下,然后他天天甚至几代人在这不断的打磨,才能打磨出一个玉琮之类的玉器。这就是庚这个字的来源。
大家再看辛,实际上就是画了一个木,木刨、木凿子,是人类早年制作木器,比如用木头盖房子等等所用的一个木头凿子。这个部族发明了这个工具,以此为图腾,作为自己部族的标号。
壬这个字实际上画的是一个骨针,或者是一个标枪。人类古代要即使要为一条兽皮裙子,也有剪裁和缝制的要求,于是打磨一个骨针是需要很高的难度的。于是这个部族以此为徽号。
癸这个字很明显可以看出它是人类古代纺砖的象形描述,也就是早年编织麻布的那个纺锤的旋转状态,把它画出来。
这十大部族,两两构成两合部族,由此形成五大两合部族,轮流执政,或者说轮流祭祀,整个邦联部落祖先的祭祀活动的主持。这就是商代的社会构型。那么商代最终的解体,跟各部落轮流执政,轮替不协有关,也就是五大部族,最终有甲乙丙丁和庚辛部族,掌握权力,最终到帝辛,也就是殷纣王。他把这个部落的中心迁移到自己的本族所在地朝歌这个地方,最终打压其他各部族,导致其他各部族的人重要人物、领袖人物最终叛离,比如文子、微子、比干、箕子等等,和周形成联盟,最终解体。这就是商代的大致社会状态。商代社会是部落联盟之上的部族邦联制社会构想。理解这一点,是理解老子学说的一个基础。这种轮流执政的状态有可能一直延续到周代早期。
大家知道我们在历史上有一个很荒诞的故事,说周文王有一次出游,看见一个姓姜的疯老头拿一个直钩在为河里钓鱼,言谈一番请回去,就让他做了自己的国师和军师。请问你如果是国王,你会在路上找一个疯老头做你的军师吗?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样。
《诗经》中记载,周族最初是从陕西西部、今天天水一带,逐步迁徙到今天陕西北部滨县一带,然后再由那个地方最终迁徙到周岐州之地。所以古书上有记载,说古公亶父,就是周文王的祖父说他来朝走马,率西水浒。水浒这个词就是水边的意思,也就是古公亶父带领周族从豳地来到岐山周原,来到渭水之滨,然后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说他来到中原以后,和周原的姜部族,发生两合氏族婚配关系,由此建立他的部落建筑和部落立脚之地。这叫“聿来胥宇”。我们可见所谓周、姜两姓,所谓姜尚姜子牙和姬姓的周王朝,他们实际上是一个两和部族关系。姜尚姜子牙很可能是将部族的首领两者形成共同的权力架构,甚至形成某种轮替结构关系。
这也就是为什么到西周早年各封国中,我们会发现姬姓国和姜姓国占据了中原最好地区的原因,而其他跟姬、姜两姓没有关系的部族,被分封在外围贫瘠之地的这个原因。而且直到初周,我们会发现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昭穆制度。
所谓昭穆,是指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五、六——这两代昭穆两王的名号。我们今天议题昭穆制度,首先想到的是古代帝王的丧葬制度,也就是第一任国君埋在中间,或者皇帝埋在中间,他的儿子埋在左侧,他儿子的儿子埋在右侧,再下来又埋在左侧,再下来又埋在右侧,形成两系埋葬、隔代埋葬的坟制。这个制度怎么来的?我们一直找不见原因,但只有在这个轮替关系中你才能明白,就是个部族轮流执政。于是轮流执政的王死了以后埋到本部族的公坟之地,这就是隔代双埋的昭穆制度的来源。
由这里我们可以看见,昭穆制度很可能表达着西周早年就具有姬、姜两姓轮流执政的某种痕迹或者某种遗迹。当然我们今天在史学上还不能得到非常明确的确证,但是他表达的是什么?就是人类从部族联盟逐步向国家形态,早期是封建式形态的社会体制转进过程的痕迹。
我们讲商代的社会构型,这个话题不重要。我们所讲的内容,也主要是唐汉先生跟最根据古汉字学所生发的一些疑点和讨论,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找他的着作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