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MP3音频全集  【加微信:1198602971

我们下面看看第40章全文。《道德经》第40章全文只有21个字。我把全文给大家念一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第四十章全文。


大多数学者认为,老子道论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物极必反的意思。它表达的是一个典型的辩证逻辑。


很多人读《老子》,认为这是《老子》的核心,读《老子》就是去读辩证法。可是我说,你如果读《老子》时只读出辩证法,我可以肯定,《老子》你根本没有读懂,你根本搞不清老子想干什么。


首先大家要明白,辩证法和辩证逻辑绝不是人类理性逻辑的高端,它们反而是人类理性逻辑的最初级阶段。从逻辑学上,其实辩证逻辑是人类理性思辨逻辑的最原始层面。关于辩证法和辩证逻辑,我们将来在下一节西方哲学课里再谈。


我在这里只简单举一个例子。从历史上看,人类刚一展开思绪,最原始、最低级阶段使用的思维方式就是辩证观。比如:易经最初只有两爻,它是比甲骨文还要早上千年的一个非文字符号系统。阳爻代表男性,阴爻代表女性。它一开始就是一个辩证关系。远古时代的思想者所用的思想方法都是辩证法,比如老子,比如孔子讲中庸辩证逻辑,古希腊照样。古希腊早期哲学家基本上都是辩证逻辑的使用者,比如巴门尼德提出存在与非存在,比如赫拉克利特提出明确的辨证论。直到柏拉图还在用辨证观念。


我读一下柏拉图的《理想国》讨论所有问题,都是辩证观念,直到古希腊最后一位集古希腊哲学之大成的,并且建立人类第一门逻辑学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辩证逻辑表达的是思维混乱,于是他专门研究人类的逻辑思维,发现人类逻辑思维总是在三个格上运行,而把这三个格再仔细研究,它可以分出48种前提组合。然后亚里士多德针对这48种前提组合,逐项考察,发现其中34项是无效组合,14项是有效组合,然后再进行一点一点的剥离和论证,由此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门逻辑学,叫形式逻辑。


我一讲到这儿,熟悉国内哲学界说法的人就马上听出来:形式逻辑在黑格尔看来恰恰就是辩证逻辑的反动。可见亚里士多德整顿逻辑学,恰恰是对原始混沌模糊表述的辩证逻辑的纠正和条理清晰化。


所以你如果读《老子》只读出辩证法,你确实水准太低,这里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辩证法只不过是老子使用的一个思想工具。大家要注意,你在一个时代使用怎样的思想方法,这个东西不由你选择。所以把思想上的这种东西叫方法论,我认为是很成问题。因为你的思维方式怎样运行,并不是你选择的结果,而是你面对处理问题的复杂程度,自然规定影响你的逻辑思脉调动,你是不可能去选择的。在人类原始信息量较低的时候,那个时代的思想家使用的自觉不自觉的都是辩证逻辑。因为没有选择。


老子使用辩证法,只不过是一个思想工具,大家注意工具是什么含义?这就好比你要过河,你必须搭桥。你如果在这个河上建桥,那就证明和不是你的目的地,否则你还给河上建桥做什么?那么老子使用辩证法只是他的一个思想工具,或者是他思想所要达成的那个目的地的桥,那他当然就不是老子思想的终极标的。因此你读《老子》,如果只读辩证法,我说你读到迷地里去了,那么辩证法包含着物极必反的含义,或者用我们今天的说法叫A-B二点可以互相转化,那它也就暗含着一层意思,我们人类有退路可走,我们可以返回去。


因此辩证逻辑及其辩证逻辑表述的最早这句话,引出中国很著名、很常用的一个词汇,叫“反动”。“反动”这个词就是从这句话里引申出来的。而它表述的就是辩证逻辑必然带出的物极必反的指向。由于老子使用的是辩证逻辑,所以最后老子的学说十分反动。我们往后再再看,大家就会明白我在说什么。


那么在我看来,老子中心道论、中心章节最重要的一句话是第二句话:弱者道之用。这句话究竟是什么含义却非常值得探讨和追究。绝大多数学者甚至可以说从两汉以来,迄今为止的所有学者,都把它解释为或注释为柔弱胜刚强,以柔克刚。这当然也是老子的原话,但是这句话另有深意,一般人停留在这个字面意义上解释,弱者道之用是以柔克刚,也颇有依据。


因为古代文献上记录过一个典故,说老子年轻的时候曾经拜一个叫常枞——也有说这个字叫常从的人为师。他的老师常从年迈将死之时,老子前去看望老师,常枞张开口,让老子看,说你看我的牙还在不在?老子说不在了。常枞又问,说,那你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老子说在。常枞问什么含义?老子说,坚强者恒灭,而柔弱者长存,这就是“以柔克刚”这个典故的来源。


大多数人都在这个方式上解读,但是我觉得这个解读不足。因为我前面讲,老子有一个演化论的纵深目光,如果有这个目光,那么老子“弱者道之用”就应该是在这个通道上表达道的运行方式,而不是一个静态表达,它一定是一个动态表达。它如果是在一个动态轴向上表达“弱者道之用”,它又有天乃道,道乃久……对恒久性稳定性演化过程的变异性有所察知。那么它所说的“道”——弱者道之用——我们就不能排除,甚至很有可能是表达着这样一个意蕴,叫弱化现象,是道的实现方式。


我再重复一遍。弱化现象是道的实现方式。于是关于老子道论中心含义表述,关于“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就出现了两派意见。绝大多数几乎所有其他学者的表述,都把它表述为道的弱态作用形式,而我把它表达为道的弱化演动相度。


我们看看,老子在演化论的这个纵轴上探讨“弱”这个问题,它都有哪些表述?老子讲“天长地久”,道教后来引出“长生久视”。老子又接在它的原文中有一段话,它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他说物如果发育得太快,它就会很快老化。他说这事“不道”,他说这是脱离了道,不道早已。你跟道的运行方式不贴合,你就会很快玩完。显然他在道论里含有一种追求稳定的眼光。


他又问道:“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也就是说,最原始的派生物——天地尚且不能永恒,人又何其之弱。他在这里比较了天地和人存在状态的强弱态势,他显然有这一路眼光。他甚至直接表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他这里的至柔就是最软弱者,最弱化者是谁?一望而知是人。他说:人能够驰骋于天下之至坚,也就是比人坚强得多的万物却被人驾驭。显然这个眼光里包含了对弱化现象发生疑问和比较的一个眼光,并且他发现存在稳定度递失的弱存者,比如人却具有了驾驭存在稳定性极高物象的能力。


他提出这样奇怪的比较和讨论,表明他对物质演化这个方向上有过一个强弱比较的猜想,这在他的字里行间都有表达。只不过自两汉以来,所有解读老子文本的学者,从来没有这样讨论过问题。因为当年信息量不足,而我们今天站在这个时代,回望老子这句话,却会发现老子是对这个问题最早有所猜想的一个思想者。


老子对道论的中心含义,只引申出两个字:柔弱。柔弱是老子道论的总结。请注意,他什么都不总结,居然总结“柔弱”二字。这是很奇怪的现象。大多数人把它理解为:行为方式要柔弱,可老子在讲天之道,而行为方式要柔弱这个话题在天之道上的表述,跟老子说“天乃道,道乃久”似乎颇为不合。柔弱这两个字在《老子》五千字文本中竟然出现11次之多,可见他是老子对道论的基本总结。


它有很多表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他用种种方式,包括借助于水、包括借助于人的方式,不断论证柔弱这个问题。包括我刚才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是拿人来形容人和物的关系、弱者和强者的关系。所以大家只记住道论的核心,最后归结在“柔弱”两个字上。


我现在做一个小结,道卷的中心含义是讲宇宙观与世界观,或者说是讲宇宙观与自然观。它的中心章节是道德经第40章,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弱者道之用”,其含义是:弱化现象是“道”的实现方式。它归结下来的重点是两个字,柔弱。